【技術分析】支撐腳豈止支撐咁簡單 詳述踢擊力從地起的四大要訣

撰文:衛爾良
出版:更新:

大家有沒有試過用盡力踢擊,但還是踢不出力度呢?或者即使聽從教練指示「轉多啲腳」,但「轉腳」效果反而更差?所謂「力從地起」,踢腳從來都不是一隻腳的事!今次分析一下支撐腳(重心腳)的「四大重點」!

+1

所謂「力從地起」,要踢好一記上等的踢擊,從來都不是一隻腳的事!支撐腳又豈止單純支撐「咁簡單」!本文詳述踢擊支撐腳的四大要點!

▍重點一:解放髖部活動範圍

+5

【點擊圖片,觀看支撐腳如何影響踢擊腳活動幅度】

基於人體結構所限,在正常站立情況下,髖關節前後、左右擺動幅度非常有限,若直接在那個姿勢進行踢擊的話,很難做出上段踢擊。一般髖關節的主動最大活動幅度:向前110-120度,向後10-15度,外擺30-50度,內擺30度,外旋40-60度,內旋30-40度。

除了鍛煉髖關節自身靈活度外,其實我們亦可以借助改變支撐腳所指的方向,解放支撐腳髖關節的活動空間,從而改變整個骨盆角度,令雙腳能夠做出超越本身活動幅度的動作。簡而言之,就是把雙腳各自的活動空間合而為一。

以後踢為例,右腳單獨向後的最大幅度是15度,加上左腳支撐腳向前的幅度配合,便可以踢到中段水平的目標。話雖如此,支撐腳跟踢擊腳在真正踢擊時的配合並非這麼簡單,可能還會包含旋轉斜向的角度。不過基於每人柔軟度不同,以及人體重心平衡所限,事實上不可能達至完全相加的角度。

+2

這種技巧幾乎可見於所有腳法中,尤其那些踢擊目標較高的踢擊。

延伸閱讀︰

【踢技種類合集】武術搏擊運動中 常見的14種基本腳法分析

【踢技】三招教你:如何運用上下身體結構 把身體質量加在踢擊中

▍重點二:改變骨盆旋轉軌跡,增加踢擊穿透力

改變支撐腳轉動的幅度亦能改變踢擊的軌跡,增加踢擊的穿透力。支撐腳在「弧線腳法」及「直線腳法」中有不同的作用。

踢擊時無論是擺腿發力,還是提膝發力,髖部位置及髖關節活動幅度會密切影響到踢擊力量的流向。踢擊時必須借助轉髖的動作發力,絕不能把發力動作分開,否則就會變成只用身體某一部份發力,令踢擊威力大減。

例如很多人認為空手道、跆拳道的踢擊只著重摺膝彈腿,所以威力不如泰拳的直腿踢擊。這是由於部份習者在踢擊時忽略轉髖動作所致。他們在摺膝彈腿的時候,膝部和髖部經已定住,並沒有跟隨發力。或者過份重視提膝動作,令轉髖動作跟不上提膝發力。又或者過早彈腿,令踢擊只擊中目標表面。

換言之,就是踢擊時大腿或膝蓋應指向穿越目標的方位。這樣才可以讓力量貫穿目標,加強威力。

+10

【點擊圖片,觀看旋踢支撐腳轉動及提膝細節說明】

以正架後腳旋踢為例,支撐腳指後的情況下,髖部的內旋幅度會比支撐腳指側時大。換言之,轉動支撐腳能令踢擊更往內移,更能穿透正面的目標,更易踢出威力。若是轉成側踢的話,支撐腳指側會定住髖部無法水平移動,只能用上踢擊腳發力。當支撐腳指後指時,髖部稍微後翻騰出活動空間,使髖部能夠借助參與。

另一方面,對於前踢、撐踢、後踢等直線腳法而言,因為發力以推髖為主,髖部並不需要過多的旋轉,所以支撐腳反而注重「轉夠停」。

【點擊圖片放大,詳看支撐腳角度如何影響後踢踢擊方向】

雖然普遍認知上,「後踢」與「後旋踢」同樣被歸類為「旋轉」(Spinning)腳法,但其實從支撐腳的指向便揭示了兩種腳法截然不同的取向。用比喻來說明的話,「後踢」屬於刺擊,而「後旋踢」則屬於「揮擊」。

基於人體結構所限,支撐腳會直接關係髖部活動範圍。留意支撐腳動作,這會決定你踢出的後踢踢擊性質。

在踢擊後踢時,大家要十分注意支撐腳的指向,因為它會直接影響「後踢」作為直線腳法的發力軌跡,以及可行的踢擊範圍。一旦支撐腳所指的方向跟踢擊目標不一致,會令各部位的發力無法連接,變成只用上某幾個部位的力量來踢擊。

後踢最理想的踢擊發力方向是支撐腳所指的同一方向,這樣踢擊力量才能有效貫穿目標。

而進行後旋踢時,假如支撐腳腳尖指向正後方的話,會限制髖部旋轉幅度,令踢中目標時踢擊腳已經處於可動範圍的盡頭,完全無法踢出威力。 因此支撐腳腳尖一般指向側面或斜後方,以增加發力距離。

延伸閱讀︰

【打天下|前踢】談善言後巷死鬥一腳 精簡實用的空手道腳法

【打天下|下壓踢】葉麗娜天台一腳 重現極真腿王K-1冠軍絕技

【打天下】歐錦棠魔裟斗大對決 捨身迴旋踢原來是極真空手道絕技

▍重點三:支撐腳的升降是重要的發力動作

有些讀者可能曾經聽過教練在指導時說著「轉多啲腳」、「轉多啲髖」,但加強「轉動」後反而效果更差。明明上文亦提到「轉腳」能加強「穿透力」,但為何「結果不似預期」呢?

問題可能出在「轉動方式」上。不少初學者會誤解支撐腳的作用,以為它像圓規的軸心針一樣,只是「支撐重心」讓踢擊腳旋轉發力。於是,他們只踮起支撐腳的腳尖,用盡全力擺髖擺腿發力。可是,力量卻總是傳不到踢擊目標上。

因為支撐腳在踢擊中並不是單純的「旋轉」,而是一個「發力」動作。

在香港泰拳拳王吳景聰的教學片中,他強調了支撐腳在中段旋踢及下段旋踢(低掃)的不同動作︰踢中段時需要蹬直,低掃時則曲腳下沉。如果說支撐腳的「旋轉」會影響骨盤的橫向旋轉,那麼支撐腳的「升降」便會影響骨盤的切入角度及能否在踢擊中加上「身力」。

換另一個說法,就是骨盆在踢擊命中時是否一致地向踢擊的切入角度方向發力。感覺有少許像前踢時的推髖,不過這是在旋轉中進行,而且動作非常細微。

(一)支撐腳屈曲下沉

+8

【點擊圖片放大,詳看支撐腳下壓重點】

以低掃時為例,支撐腳在擊中時下沉,使骨盆由水平旋轉變成斜下旋轉,重心由橫壓變成斜下壓,讓踢擊加入更多的「身力」。但要特別留意,當中下壓的動作是跟踢擊腳動作連貫而短暫急速的發力,而不是一開始便蹲低旋轉。

(二)支撐腳蹬地

+3

【點擊圖片放大,詳看支撐腳蹬地重點】

中、上段旋踢由於目標高度較低掃高,所以支撐腳的動作亦視乎切入角度而有所不同。先以吳景聰的示範為例,由於他選擇以斜上角度切入,於是骨盆亦需向斜上連動。所以他的支撐腳會像「彈弓」般蹬地伸直,令骨盆在踢擊命中時同時向上發力,讓踢擊加入壓在當中的「身力」。

但蹬地發力有一個缺點,就是從地上升起的發力是「單向而短促」,中途難以調整。假如踢擊落空的話,較難恢復體勢。或是踢擊上段時移動距離較長,較難把支撐腳蹬地的力度傳送過去。

因此還有第三種支撐腳發力方法,就是「翻轉後定住」。

(三)支撐腳「翻轉後定住」

所謂的「翻轉後定住」動作上跟吳景聰低掃時類似,但動作不是要令骨盆下翻,而是「加速翻轉及剎停」。這令原先慣性旋轉的骨盆因支撐腳「翻轉」而翻向目標,卻又因「突然不再旋轉」而繼續衝向目標。換言之,這是利用一種慣性修正,使骨盆壓向目標。就好像一輛行駛中的貨車突然剎車,車上的貨物便猛然衝向前一樣。

這種發力動作在中段旋踢時,有時會拖慢早期旋轉,然後在快擊中時「加速翻轉」,最後加上支撐腳下壓的動作,令「剎車」效果更為加強。有時即使加速不強,但只要控制好支撐腳最終停住的方向,使擊中目標時骨盆準確跟切入方向一致,亦可加強踢擊中的「身力」。這種發力的好處是,發力時機更易控制,而且踢擊後更易恢復體勢。

最後把三種合在一起,讓大家比較分別。

▍重點四:旋轉需視乎目的,並非旋轉便是好

雖然按照上文說法,支撐腳旋轉對發力確有幫助,但大家可能會聽過有教練叫學員「不要過份旋轉支撐腳」。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支撐腳的轉動幅度絕不能一概而論,必須視乎情況及目的而隨時調整。

沒錯,支撐腳旋轉升降能夠最大化踢擊的威力。可是,即使再大力的打擊,都要命中目標才能確實造成傷害。有過搏擊經驗的選手都會知道,在搏擊中最為重要的並不是「打擊的力度」,反而是「命中準確度」及「打擊部署」。

其實所有招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適用距離、時機,所以事前部署更見重要。世上並沒有哪一種打擊方法是「最正宗」或「最適合」。例如旋踢不轉支撐腳時,雖然力度不如上文踢法,但勝在能夠以最快速度完成踢擊,然後馬上恢復體勢,可以輕易配合步法或拳擊成為打擊組合。又或是在踢擊時不完整旋轉支撐腳,反而有利於中途轉成其他踢擊。

就如世界著名拳王Saenchai(善猜)的教學一樣,以變化多端的組合玩弄對手。

搏擊場上環境千變萬化,作為練習者,我們應該認識了解不同打擊方法的特性及分別,並加以練習,以應付不同時候的需要。切忌抱著先入為主的想法,認定某某方法是完美,某某踢法絕不可行而一成不變。

你知道印度獨有的「八大兵器」嗎?點擊圖片觀看文字描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