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搶購VS懷疑——國家贈港中成藥對新冠治療有何效用?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到了白熱化階段,至今(3月4日)累計新增超過33萬宗確診病例。國家不斷增援人手物資來港抗疫,當中包括三款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藿香正氣」,特區政府亦表明將與中醫藥界攜手合作,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的防治作用。不過,由於本港醫療體系以現代醫學、西醫為主,無論是各大醫院或私家診所,都少有中成藥的身影,有些市民一時之間難免感到陌生,擔心安全或懷疑效果。然而,這三類藥物其實是內地城市抗疫的「常備藥」,更被國家寫入官方抗疫方案;大家與其在一知半解當中盲搶或猜疑,不如嘗試加深認識。

國家上月底開始向香港捐贈抗疫中成藥,包括「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藿香正氣」。(華夏時報)

「三藥三方」寫入國家治療方案

國家上月底開始向香港捐贈三款抗疫中成藥為「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及「藿香正氣」,均收錄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出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第四版到第八版),適用於新冠預防及初期徵狀階段。同時,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又被國家納入抗擊新冠「三藥三方」之中:「三藥」除了上述兩種中成藥外,還有「血必淨注射液」;而「三方」則是指清肺排毒湯、化濕敗毒方、宣肺敗毒方。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李昱曾經介紹,「三藥」是已經審批上市的老藥,例如連花清瘟膠囊可以緩解發熱、咳嗽、乏力等症狀,並且「有效地減低轉重率」,促進核酸轉陰性;金花清感顆粒則是2009年為抗擊甲型流感而研發,治療新冠輕症和普通患者的藥效明顯,「可以縮短發熱的時間,不僅能夠提高淋巴細胞、白細胞的複常率,而且可以改善相關的免疫學指標」。路透社亦報道,由中國和巴基斯坦共建的中醫藥合作中心曾對「金花清感顆粒」治療新冠藥效進行臨牀試驗,試驗對象為300名居家治療患者,結果證明這款中成藥對輕度至中度的新冠病患療效顯著,有效率達82.67%。

金花清感顆粒和連花清瘟膠囊的成份相似,同時含有七種藥材成分:金銀花、石膏、連翹、麻黃、苦杏仁、甘草和薄荷。而這些藥材主要來自兩個經典中藥名方的底方:麻杏甘石湯和銀翹散——前者出自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論》,用於治療「汗出而喘、五大熱」的藥方;後者來自清朝名醫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用於治療「初起不惡寒而渴」的藥方。必須注意的是,由於兩類藥物可以被看作是以同一類底方、根據不同藥理思路加減而成的衍生藥方,市民服用前需先徵詢中醫師意見,且忌同時服用。

在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出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有明確寫出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藿香正氣丸三種中成藥針對的症狀。(《方案》截圖)

數千年來依靠中醫對抗瘟疫

國家贈藥後,坊間主要有兩種反應,一是爭相搶購,二是懷疑藥效,但無論是前者或後者,相信很多人對中醫藥的認識都有限。

相對無處不在的西藥而言,市面較少中成藥出售,市民難免感到陌生;而中成藥之所以未算普及,事源上市銷售前必須根據《中醫藥條例》在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中藥組進行註冊,當中要求嚴謹、程序複雜,所以很多在內地已經廣泛使用的中成藥,在香港都未必買得到。是次國家捐贈的連花清瘟膠囊、金花清感顆粒、藿香正氣等藥物,香港都有出售,但已經註冊的「港版」數量不多,也有一些未經註冊的其他版本在黑市流傳。

陌生也好,懷疑也罷,一個不能忽略的事實是,中醫發展源遠流長,近年開始經過系統化的整理,向著科學化和現代化的目標邁進。正如匯信中醫診療中心註冊中醫師區浩庭接受《香港01》訪問時所指:「沒有西醫傳入中國之前,就是依靠中醫對抗瘟疫的。」

藿香正氣水近期成為不少人搶購的抗疫中成藥之一。(資料圖片)

中西醫結合治療更適合長期病患

一般人習慣「二元」思維,加上醫生總會叮囑「中藥和西藥避免混合服用」,大家就更容易把「中醫」和「西醫」分開來看、甚至對立。但區浩庭認為,目前新冠沒有特效藥,香港不妨採用「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案,減輕患者症狀、加快核酸轉陰、緩解前線醫療壓力。他提到,內地一直採用這套方案,頗有成效。

區浩庭解釋,中西醫各有所長。西醫在新冠初期貢獻很大,包括識別病毒的傳播方式以阻斷傳染,開發疫苗以提高免疫力。而中醫特色在於「因人而治」,儘管患者大多出現發燒、感冒等徵狀,但會根據病患體質的不同而在藥方上有所加減,「副作用不會像西藥那麼大,不會出現頭暈、眼睏等症狀」,相對來說較為適合有長期慢性病的患者。

註冊中醫師陳文瀚日前向《香港01》投稿,提及內地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牀數據:「2020年武漢市中醫醫院治療新冠重症病人,發現中藥早期干預能明顯減低重症患者的死亡率,由52.9%減至18.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加用中藥比起單用西藥能讓重症新冠患者轉危殆的機會率,由24.37%減到3.68%;對方艙醫院輕型和普通型患者,單純用中成藥及協定方,比起抗病毒藥也能更有效防止病情加重,轉重症率減低2-6倍。」

匯信中醫診療中心註冊中醫師區浩庭表示,中醫的特色在於「因人而治」,雖然患者同樣有發燒、感冒等症狀,但會根據患者的體質不同而在藥方上有所加減。(受訪者提供)

內地八成重症病患選擇中藥干預

區浩庭指,內地八成住院重症的新冠病人願意採用中藥干預,接受中西醫結合的方案;九成以上的輕症病人,願意採用中藥干預。「其實,早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的時候,就已經有中醫藥的介入,減輕症狀、減緩病情、穩定血氧指數,減少使用呼吸機的人數。」他表示,當年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承認中醫藥在疫情大流行中能夠發揮作用。

事實上,中醫中藥的國際認受性在不斷提高。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了中國中醫科學院藥學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上的發現。青蒿素提取自傳統中藥藥材「青蒿」,其成分及衍生物是目前起效最快的抗惡性瘧原蟲瘧疾藥。屠呦呦獲獎後表示:「青蒿素是傳統中醫藥送給世界人民的禮物。」

相比之下,香港中醫藥的發展,始終不如西醫普及。正如新冠病毒疫情纏繞香港兩年,儘管很多中醫團體都期盼能夠加入抗疫隊伍出一分力,但特區政府沒有予以重視,只是在醫管局推行有限度的「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和「住院病人中醫特別診療服務」。

不過,阻礙中醫加入抗疫隊伍的因素,可能並非「科學」,而是「制度」。「內地的中醫制度和香港的很不同。」區浩庭解釋,全港有8000多位中醫師,但大多任職私人診所,其餘大約只有300多人以「固定薪金」形式,服務於由醫院管理局與非政府機構及本地大學在全港18區合辦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相較之下,內地中醫師大多供職大醫院,服務公立醫療體系,一經國家發動就需參與抗疫、去隔離點值班、提供中醫診療服務,「內地每一個防疫、隔離點或者院舍,都有安排中醫駐守。」

中醫師冀更積極參與抗疫

從需求上來講,市民對中醫的接受程度並不算低,而當下疫情嚴峻且以西醫為主的公營醫療體系負擔沉重,大量目前仍然滯留社區的輕症病患亟需專業的醫療服務。

區浩庭所在的香港中醫骨傷學會慈善基金日前便開展了新冠網絡義診活動,針對快速測試陽性的患者提供遙距診症和開藥服務。「昨日我們才將活動宣傳放上Facebook,一晚過去,我們已經Full-booking(沒有名額)了。」區浩庭表示,這次活動有藥商贊助,可以採取先進的中藥製劑技術,方便家中無法煮藥的病人,「藥房可以預先煲好藥劑,並濃縮成顆粒,患者只需要熱水沖開即可服用。」

區浩庭說,參與義診的中醫師人數充裕,但因考慮到資金問題和藥房工作壓力,第一次活動僅有160個名額,「如果藥房、各項配套都能支持,可能名額會增加到兩百到三百人。」區續說,中醫師們也希望能夠回饋社會,「全港有八千名中醫師,當中有五千到六千名中醫具備開藥資格,按每位每日能看二十至三十個症來計,其實可以幫到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