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離開香港|不甘心——盡一代人責任實踐初衷|走吧!2022

撰文:李淑瑤
出版:更新:

「有人對制度失望,選擇一走了之表達對香港的心灰意冷。但香港是我們的根,這個事實不會改變,如果我們甚麼也不做,下一代只會反覆經歷這個過程。我未必能做很多事,但我會『盡做』,這是我作為這代人的責任。」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助理、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四年級學生Morgan,正在學習如何更加成熟地參與公共事務。

2022,過得並不容易。很多年輕人遠走他鄉,但還有更多年輕人留下來守護家園,他們仍然懷揣着各種各樣的夢想,希望和這座城市共同承擔、一起走得更遠。

積極參與校政
學習有效溝通

Morgan曾經參加大學學生會組織,雖然遇到不少挫折,但總算感受到「政治」是怎麼一回事:大學生會選擇「上莊」(擔任校內學生組織的內閣幹事),多少都是關心政治,甚至希望改變社會,但始終缺乏經驗,實踐成果或與社會期望出現落差。

經過2019年反修例風波的衝擊,不少大學生灰心喪志,學生組織更是一蹶不振,加上校方嚴加管理,「斷莊」幾乎成了新常態。但Morgan再接再厲,並不放棄任何參與校政的機會,如今擔任學校委員會的學生代表,包括教務委員會、書店管理委員會和安全事務委員會等。之所以積極爭取每一個參與決策的機會,培養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是因為他深信這些經歷讓他更加明白作為社群一分子的義務和承擔,也驅使他不斷思考應該如何有效使用資源、平衡各方利益、達成有效溝通等。在校園裏是,在社會亦是。

盡一代人責任
建設理想社會

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七一在港講話提到「要特別關心關愛青年人」之後,「青年議題」似乎也成了現屆特區政府的「重中之重」——既成立「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又出台《青年發展藍圖》。然而,不少分析認為,林林種種的措施不過是把青年所面對的學業、就業、創業及置業等問題當成「青年出了問題」去處理,而不是作為「投資青年未來」去改革,因為當局仍與青年缺乏互信,不敢進一步賦權予他們參與更多公共事務。

政府若要凝聚青年打造理想社會,Morgan認為雙方應該建立雙向合作關係:一方面,政府不能因為年輕人缺乏經驗就拒他們於門外,反而應該給予他們更多資源和關愛,好好培養他們的技能和知識,認真聆聽他們的所思所想,創造更多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的平台;另一方面,年輕人也要有合作的心態,不能凡事都站在對立面,尤其是因為他們未有足夠經驗和學識,即使對不同議題有些獨特想法,也應努力學習如何實踐而非空想。

被問到有否想過離開香港,Morgan一面疑惑反問道:「為什麼要走?」他不甘心一走了之,既然香港問題多多,更應該留下來改變,更應該藉此契機證明自我價值。他希望,年輕人能夠積極思考怎樣參與建設香港,就算空間有限、能力未夠、一時三刻難有轉變,都要全力以赴,才能把一個更好的香港交給下一代接棒——這是他這代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