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身36》母女爭吵引共鳴 關心與情緒勒索 為何每次皆走錯邊?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ViuTV真人騷《貼身36》找來一對對似是水火不容的組合,鎖上手銬36小時,完成一系列的小挑戰。當中有嘗試同居的情侶、母女、鬧不和的同事等等。到底二人是比是永遠比一人好?是快樂加倍、憂愁減半,還是只是同囚?

《貼身36》邀來不同組合,包括單親媽媽與已為人母的女兒(影片截圖)

《貼身36》邀來不同組合,包括單親媽媽與已為人母的女兒、從未試過共度一宵的情侶、水火不容的情侶與「交換伴侶」等等,點擊看有哪些組合:

+1

母女總是吵架 母親哭訴:我的聲音真難聽?

在節目中,邀來一對母女,二人關係不算壞,二人同時也是位單親媽媽,總是不能好好談天、解開心結。女兒表示,回到家中不希望母親嘮叨,只想一人靜靜,母親於是哭訴:「我的聲音真難聽?」

相信這情景十分想見,女兒不過想要私人空間,不覺自己有錯,卻要莫名地面對母親的情緒勒索;而母親也只是愛女深切,不獲領情,便訴諸情緒。節目中,二人一起做二人瑜珈,發現媽媽總是不自覺地看着女兒,女兒總是不自覺地霸佔了媽媽的空間,原來二人各有缺陷-媽媽不想放心,女兒予取予求。

節目中,二人一起做二人瑜珈,發現媽媽總是不自覺地看着女兒,女兒總是不自覺地霸佔了媽媽的空間,原來二人各有缺陷-媽媽不想放心,女兒予取予求。(影片截圖)

比戀愛相處更難學好 往往是親情?

時時聽人說,愛情似華爾滋,進退要有致,配合不了,走了拍,總會踩到腳指頭,而其實這不只是愛情,親情上如是。兒女時時投訴:「父母不明白我!」這是意向受到阻撓時會說的話,要是換了是情人,你尚會解釋、以行動證明,為何換了父母又不行呢?況且,兒女又何嘗明白呢?成長環境不一、時代不一樣,造就不同的價值觀,為何妄想三言兩語便可改變他人?家人從來求相處,非相知。

漸漸疏遠 是工作繁忙還是另有原因?

相處是如何?似《華盛頓郵報》中的《我不再給父母打電話了》一文中提到,說作者今年40歲,已有三名子女,母親是68歲,父親則是70歲。她寫到,與父母親關係不是不好,只是漸漸沒有打電話了,原因很多,因為工作令人煩躁、生活平凡得沒事分享、忙於照顧孩子等等,即使如此,她沒打打電話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選擇不打。她寫:「這不意味著我不在乎,也不表示我不愛他們。這只是說明-我在表達關心方面,做得很差。因為我的驕傲,所以我很自私。」

而在文末,她表示,如何解決呢?簡單十分,並非如我們想像般來一場尷尬的促膝長談,而是撥電話,然後聆聽,不一定要同意他們的說法,不一定要很用力的回應,就只是聆聽。

現實中的「貼身36」 ,就是帶父母去旅行,真是令人又愛又恨!以下的「中伏」情況,又有沒有出現在你身上?點圖即看==>

+1

參考資料:The Wash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