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券│各地經驗預示效益差!香港有幾多錢真正流入零售界?

撰文:數因斯坦
出版:更新:

【5000元消費券/政府電子消費券/優惠著數/登記申請資格】政府「電子消費券計劃」選定由AlipayHK(支付寶)、八達通Octopus、Tap & Go拍住賞及WeChat Pay Hong Kong(微信支付)協助推行,現已接受登記,最早於8月1日發放。
當局希望透過消費券刺激經濟、紓解民困,但參考外地經驗效益甚微,例如台灣發現提振效果遜預期,日本有七成使用金額被儲起。有本地學者指出,本港消費券360億元消費券規模有限,加上分散在不同行業,料提振經濟效果不大。

疫情下不少地方都推出消費券刺激經濟,方式包括發放消費額、折扣額、現金。其中美國去年及今年都有發放現金,由於用途沒有限制,有人戲言當中不少錢流入股市。

日本派消費券 實際使用僅三成 其餘被儲起

多地都派消費券,究竟經濟效益如何?不少研究都指出,消費券效果有限,例如台灣2009年亦曾耗資逾800億新台幣(港幣約240億元)派發消費券,惟當地學者估算最終僅帶動當地經濟增長僅約0.28至0.43個百分點,比原先估算的0.66個百分點為低。

日本1999年亦曾發放類似消費券的「地域振興券」,實際消費僅佔總金額的32%,相當於當年日本GDP的0.1%;其餘約七成金額多用於日常支出,原本的現金則被儲起。

香港情況又如何?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估計電子消費券效益約GDP的0.7%。中文大學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接受「01研數所」訪問時估計「不會高於0.7(個百分點)。」

至於消費券能多大程度刺激消費,他表示視乎市民會否額外消費。他解釋,消費券使用期限約6-7個月(八達通除外),相當於平均每個月約900元,一般搭車、食早餐都已用盡,市民只是用消費券抵銷日常開支,未必額外消費。

能否幫到零售等行業?

各行業又能多大程度受惠?李兆波以本港5月近296億元的零售業總銷貨額作比較,指出總額達360億元消費券規模有限。他以消費券全期約半年推算,平均每月只有60億元流入市面,而且分散至零售、飲食、交通等各行業,料提振經濟的效果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