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天價橋】或斬37樹 舊街坊自發護樹:宜居城市應可洗滌心靈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早前路政署擬在元朗建造造價17億的天橋,引來民間反彈,指造價高昂,且破壞區內通風廊。最近立法會議員朱凱廸的元朗團隊更在臉書專頁上貼出「斬樹錄」,指如果建橋,明渠兩岸多棵樹木將遭移除。昨天有元朗舊街坊自發在樹上掛上晴天娃娃,他說聽到消息後十分憤怒:「不甘心!其實用少許智慧(更改設計圖),就不用斬樹。」
近年元朗愈來愈多發展,新樓盤、商場一一落成,路政署希望加上的這一條橋,是否適合當區?居民又想要一個怎樣的元朗?

元朗舊街坊陳先生怕天價工程開了先例,會愈做愈多,決定以藝術行動護樹。(黃妍萍攝)

難得寬闊的休憩空間

在人、車、樓密集的元朗大馬路走着,一陣涼風吹過,抬頭,天空豁然開朗,樹枝伸展——你知道你來到了元朗明渠。岸邊有伯伯坐在椅子上閒聊,任涼風拂去暑氣。這裏除了是區內重要的通風廊,也是密集的市中心之中難得有樹、有椅子、有寬闊行人路的休憩空間。

據2012年規劃處資料,元朗區人均公共空間少於政府標準的2平方米。

自小在元朗長大的舊街坊陳先生來到,隨即如數家珍:這棵是榕樹,那棵是串錢柳,近朗屏西鐵站那邊,還有他兒時偷摘過果實的芒果樹。他笑着說最喜歡的就是那芒果樹:「真的吃得過,又甜,甜得來街市買不到。」又指着岸邊的串錢柳:「最正是春天的時候這裏全都開了花,很美,紅卜卜的,會有很多元朗人來影相。」

+1

舊街坊:難種回原貌

但最近路政署計劃在明渠上建造長540米、高10米的橋,除了影響通風,據環評報告還需斬去37棵樹,當中包括芒果、龍眼、黃皮、洋紫荊、鳳凰木、白千層等15種樹木,另有一棵白千層需移植。另外,旁邊部份椅子也有機會移除。陳先生坦言十分憤怒,因這情況本可避免:「我本身讀設計,知道根本可以遷就到,不需要這麼野蠻,一說工程就要斬樹。」除四大專業學會於數年前曾提出的另一方案,陳先生指,如果仿效銅鑼灣,擴闊紅綠燈的燈位,或已可解決人流擠塞。

一有工程就要斬樹的文化其實不應該存在。
元朗舊街坊陳先生

「政府說會(把樹)種回來,但對我來是說種不回的,有幾棵都是野生,在牆邊慢慢生出來,他很難種回這種味道。」他又指當中有4棵洋紫荊是全港同類樹中難得健壯的,相反朗屏站前新種的洋紫荊樹卻很脆弱。

(大馬路旁石屎牆上的榕樹)那種粗生的特質很代表到香港人,石屎都可以開到這麼美,這種精神要留住。一般樹要種也要花二、三十年才種到這麼大棵,傷害很大。
元朗舊街坊陳先生
在政府眼中是沒價值——又不是古樹。但我不認同這種思維,外國的樹有一定樹齡就要用設計遷就,而不是斬了。
元朗舊街坊陳先生
+1

空間讓人放鬆、釋放潛能

這天陳先生決定以藝術行動表達護樹心聲,在樹上掛上晴天娃娃,並繫有寫着「救救我吧」、「為你降溫不要斬我」的布條。有婆婆得知或會斬樹,想哭地說:「不要斬樹吧。」又和路過的一個伯伯說:「你和我都不關事了,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就慘了。」

近年元朗愈來愈擠逼,陳先生說,這片空間為他帶來了許多心靈調劑,「一個城市應該要給人一種心靈的洗滌。」他說。「我在外國讀書認識很厲害的朋友,都會用很多時間去思考,這些環境是促成他們思考的重要因素——空間愈大,愈能有種令人釋放的自由。」

生活應該是很多樹,很多休憩設施,給小朋友、給老人家,甚至有些位置可以表演。現在沒方法給城市人宣洩內心空虛,要給空間。It’s all about design。政治是什麼,我覺得是藝術。
元朗舊街坊陳先生
這裏是老人家、大人小朋友的休憩空間,街坊呂小姐說夜晚明渠兩岸常常坐滿了人。「17億可用在其他地方,安老都需要。」這些椅子日後未知會否重置,即使重置也將處於天橋之下,舒適度或打折扣。(黃妍萍攝)

社區幹事:城鄉各安其位 不需旺角化

除了讓人放鬆,同樣住在元朗、朱凱廸元朗團隊的社區幹事黎國泳指,元朗的城鄉並重尤為難得:「當你在大馬路,你覺得自己和在彌敦道沒分別,但走入兩個街口,只不過是5分鐘內的路程,你已能重新感覺鄉郊城鎮氣氛,因為樓的密度沒那麼高,天還是很闊,你都還見到山,有樹,我很喜歡元朗這種城鄉就在咫尺之間的感覺,要方便有方便的地方,要舒服有舒服的地方。」黎國泳說:「但現在整個發展策略好像是原本一些舒服的地方,都要旺角化,這是我很擔心的。」陳先生更指,擬建橋附近的大橋村是古村,有數百年歷史,擔心打樁會震裂古屋。

「一條古村還可以在市中心存在,這是很難得的事。」他說。「元朗其實是一個有很多文化的地方。」
元朗舊街坊陳先生
明渠兩岸是日常生活吃飯買東西必經之路,如果必經之路也有這麼優美的環境,與你的生活融為一體,更值得珍惜。不像新市鎮特地劃一個位叫市鎮公園,而你日常上班吃飯上學只在商場、密密麻麻的環境之間行走。那種割裂,不是你想,只是你沒得選擇,但元朗有得揀。
朱凱廸元朗社區幹事黎國泳

建橋似可讓人加快行走,但街坊呂小姐質疑成效:「打橫(元朗大馬路兩旁)多人,打直(明渠兩旁)沒什麼人,作用不大。」陳先生說:「宜居城市應該要有個舒服的環境,而不是純粹講效率,講如何用盡,元朗不是商業中心區,你應該容許這個社區有些不用盡的地方,例如現在仍然有個開揚的空間,還容許你有樹有椅子。如果用那套中環價值,思考如何將人由一點送到另一點,絕對不是元朗社區要行的方向。」

空間,在非商業中心的元朗會否可以留存?(黃妍萍攝)

阻礙渠務署原有活化明渠工程

建橋除了破壞原有的休憩環境,也令渠務署計劃多年的明渠活化被逼中止。陳先生說:「以前林村河和這裏一樣是石屎,現在(其中一段)鋪了石頭,有很多草生了出來,有魚,這才是人類和大自然一起生活的設計,而不是造一條石屎橋,斬那麼多樹,我覺得是濫殺風景。」

這是一個很美的地方,原來元朗市中心都可以這麼美,我珍惜的是整體、長年累月形成的環境。不是移植其中一棵樹就可以,到時整個環境面貌會變了。
朱凱廸元朗社區幹事黎國泳

四大專業學會數年前曾提出的另一建橋方案,早前路政署署長指此方案會令行人「上上落落」,較不方便。黎國泳指,這說法是預設了行人只想直線地由朗屏站去教育路,實際上不少居民過了大馬路後,或需到地舖買東西、吃飯,「政府的人流估算也只是說大家最需要橫跨大馬路。一個較人性化的行人系統,是可讓人行一行,看一看東西,甚至坐坐,再去一個目的地。」

政府的模型其實是當人是一件貨,像機場的行李帶那樣,只由這點去到那點,這個估算未必和現實一樣。
朱凱廸元朗社區幹事黎國泳
黎國泳說屯門有海濱公園,那元朗可不可以有河畔公園?(黃妍萍攝)

全球從未出現打樁一百米建橋

「也關乎代價,疏導人流的成效是不肯定的,但耗費巨額公帑是肯定的;環境破壞、斬樹是肯定的;通風廊消失是肯定的。這麼多肯定換取一個成疑的效果……要權衡利弊輕重時就要計這些數。」他說。「若然我們重視這些社區資源,我們在設計方案時一定遷就到。」

早前立法會建測規園界議員謝偉詮指世界潮流是不再放不必要的石屎於城市,且現時香港正面對熱島效應問題。四大專業學會最近重申全球從未出現打樁一百米建橋的例子;之前未曾表達意見的測量師學會,最近亦首度表明對建橋有保留。早前在工務小組審議時謝偉銓投棄權票,但現時他表示或會投反對票,建橋方案會否獲通過仍有變數。下周立法會財委會將審議17億天橋計劃撥款,面對種種問題,政府和議員,最終會給元朗一個怎樣的社區?

除了奇跡,想要怎樣的社區,也靠居民發聲。(黃妍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