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節・勞損】入行40年 車衣女工慘變「彈弓指」學伸展減痛楚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57歲的李容妹垂下頭,兩隻手的指頭壓著布面,雙眼隨著衣車上的線移動——當容妹埋首車衣工作時,毫不察覺天色已逐漸轉暗。她抬起頭來,放下手上的工作時,才注意到腰肢僵直,指頭腫痛,甚至變成了「彈弓指」,意即屈曲指頭時,未能立即回彈。
即便身體因工作造成不少勞損,但四十多年來容妹仍十分享受車衣工作,惟眼見行業逐漸式微,她覺得無論自身的價值,還是行內僱主的態度均與以前大相逕庭,「以前做到病,(老細)都會走過來問下你,但現在?我們只是工具而已。」
攝影:高仲明
(此為勞動節系列六之五)

容妹17歲時到工廠當車衣女工,轉眼四十多年,親證行業由盛轉衰。

17歲入行 日做八至十小時

70年代末正時香港工業的「黃金年代」,年僅17歲的容妹因要養家就到車衣工廠工作,負責車「嘜頭」,當年仍是多勞多得的年代,容妹每日車上百多打「嘜頭」,日做八至十小時,但並不覺得疲累,「那時候上班好開心,成班女仔,加上後生,可以用勞力跟青春換取金錢。」容妹笑著說。

回想起年青時做「工廠妹」的日子,容妹均會笑得合不攏嘴。她說以往老闆會主動關心她們,而且感到對方視她們為工廠重要的資產,「因為那時刻選擇多,整棟大廈每層都是製衣廠,一有好人工就走,所以老闆都怕我們走。」容妹說。

廿年前起,她主要負責製作貨辦。雖然製作的數量不多,但每天花上長時間待在衣車前方,將設計變為成品。她攤開雙手說,「我有些手指曲了起來,不能伸直。」她回想過去多年的工作時間,每天的動作幾乎時沒甚轉變——坐直腰板,踩著衣車的腳踏,然後雙手來回走動。若然要製作多衣領的外套或恤衫,容妹雙手就要不停摺疊,量度衣領的位置,這種種工作導致她身體多處地方出現勞損,「這根本就是職業病,是多年來累積下來的,年紀一大就浮現出來。」

容妹說長年使用衣車,導致指頭、腳掌出現腫痛,但情況未算嚴重。

不時轉換工作 減輕肌肉壓力

容妹坦言,以往沒有勞損或職業病的概念,「以前工作辛苦覺得痛,會想可能是前一晚睡得不好。」一年前,她從明愛社區發展服務的活動認識勞損,並開始從工作上減少時間做重覆的動作。容妹在工場在除了製作貨辦,還有其他工作如燙衫、摺衫;以往她習慣完成一樣工作後,才進行另一項工作,如今她則嘗試不時轉換崗位,「如果件辦未想好怎樣做,就行去燙下衫,稍為走動一下,原來真的會起作用。」容妹說。

除了轉換工作崗位,容妹也適時伸展頸部及雙手。她舉例說,每次步行往洗手間的途中,均會緊握雙手,然後向上拉直,她解釋這有助拉直背部肌肉,「簡單的就是將頭部左右擰,放鬆條頸,以前我只會看著塊布工作,這個動作可以維持一整天。」

容妹平時會做以上簡單的伸展動作:

+1

由重要資產變成工具

投身製衣業40多年,容妹見證行業由盛轉衰,同時亦感受到管理方式的轉變。她憶起,以往有員工告病假,或身體不適,老闆均會前來問候;即使需要加班工作,對方的態度亦較為受落,「他會親自跟大家說『幫幫忙、一齊頂埋佢』,但現在的只是由上而下,只是你的上司下指令跟你說,我們就似他們的工具。」容妹說。

現時日做大約八小時,指頭不時會疼頭難忍,但容妹甚少告病假,全因她認為這台衣車是證明自身價值的地方。傾談間,她不時詳細解釋衣領、衣襟的製造方法,說得興起時更利用白紙示範,「年紀大了,轉行又不會轉到,現在的心態是做到幾多就做。」

縱然容妹的勞損未至於影響生活,但她現在多加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身體是自己的,會鍚自己多一點。」她認為,車衣工作雖算不上體力勞動工作,但亦多重覆性動作,僱主應該主動鼓勵員工多做伸展動作,「以前那一輩唔識,但現在時代不同,可以做多點宣傳教育。」

以下為系列其他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