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女養成記.主角導演專訪】無樓失業單身 也不必覺得愧對家人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40歲,沒房、沒車、沒工作的未婚女性,被社會標准定義為失敗者,台灣電視劇《俗女養成記》就以「大齡剩女」為題材,透過嘲諷傳統教育和社會風氣帶給女性的壓力,呈現近乎真實的剩女窘境,收視超越金鐘獎最佳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成了今年第二部豆瓣評分破9的華語劇。

《俗女養成記》導演嚴藝文,和飾演女主角的金馬影后謝盈萱,過去都是劇場演員,她們出生在1970年代,至今沒老公、沒小孩、沒房、工作不穩定,希望用誇張搞笑的演出方式,告訴所有在經歷同樣焦慮的女性們:「別忘了喜歡自己現在的樣子,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勉強,也不要對這個社會或身邊的人感到抱歉,平凡何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

女主角陳嘉玲是金馬影后謝映萱,飾演未婚的39歲大齡熟女。(一条授權使用)

自述:謝盈萱 編輯:白汶平(一条)

我是謝盈萱,我在《俗女養成記》裡飾演40歲了還一事無成的陳嘉玲。我很喜歡這個角色,因為她夠真實,一般女主角都有光環,可是她沒有,你不要跟我說你在家裡不會摳腳、挖鼻孔,我相信這個角色跟所有女性都重疊到,她就是一個普通人。

這部戲是拆成兩個故事線,一條是39歲要40歲在社會上打滾的陳嘉玲,另一條是陳嘉玲的童年,設定在1980年代。我們從小嘉玲在當時教育下所認知的世界,去對照現在社會帶給她的衝擊。

大齡不婚礙到誰?

「女生沒工作起碼要有家庭。」「嘉玲有工作啊。」「當秘書是可以升官喔。」開場是陳嘉玲前男友的婚禮,她去參加宴席時,大學同學們早已成家有孩子,只有她還是未婚,所以她在宴席上一直「被關心」,最後她喝酒壯膽上去搶捧花,還在新娘面前講了很多前男友以前糗事,像不愛洗澡啊、很宅、很髒,在那邊發酒瘋一直鬧。同學送陳嘉玲上出租車的時候,落下一句狠話:「20歲喝醉是可愛,40歲喝醉是可憐。」

 中年跳槽的茫然與焦慮 

「我已經40歲了,沒有公司會栽培我,我也沒辦法轉行了,我還能做什麼?」陳嘉玲的工作是董事長特助,除了工作份內的事,她還要幫老闆打點私事:帶老闆的小三去看房子、幫老闆的正宮太太盯著老闆吃藥,24小時隨時待命,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比她年輕的職員,就是現在的年輕人,誰還要做這種事啊?甚至反過來跟陳嘉玲說她就是人太好。

直到有一天她爆發了,大聲的嗆老闆說我不幹了!在重新找工作的過程中,面試官問陳嘉玲:「你覺得快樂是什麼?」她才發現自己回答不出來。

 戀愛中沒有激情 

「江顯榮,我第三個男朋友,在一起4年,住一起3年半,說是男女朋友,我們現在比較像室友。」他們在生活上已經很了解彼此,也沒有火花,就是平淡一起過日子的感覺,有一次陳嘉玲和男友想要親熱,結果到一半的時候,陳嘉玲說自己那個來不方便,江顯榮就露出鬆一口氣的表情,他們一個回房睡覺,一個在客廳看電影。

後來陳嘉玲在職場上遇到帥氣的客戶撩她,她也毫不隱瞞地回家跟男友說,她不小心精神出軌跟人接吻了,其實這裡就可以看出兩人在這段感情上,已經慢慢有了分歧。

 婚前發現男友是媽寶 

「工作快去辭一辭,女人結婚後就是要回歸家庭。」陳嘉玲這個角色,有個很妙的設定,是她在喝醉時會失控,她很多人生轉折都是在酒後發生的,像她衝動跟男友求婚也是這樣,結果兩人在準備婚禮時,男友的媽媽一直來干涉,從婚紗到陳嘉玲的打扮,房子裝修等等,甚至還叫陳嘉玲乾脆把工作辭掉,好好顧家庭。

結婚是兩家人的事,不是兩個人的事,但當你的另一半,無法成為你跟他的家庭溝通的橋樑時,就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男友是媽寶,凡事都要聽媽媽的,不能為了你去協調,所以陳嘉玲婚前就預見未來要是真的結婚,會過得很委屈,她就趕快喊卡,說要跟男友分手。

 晚婚被歧視 

「長大了就快點嫁,想東想西,想越多就越難嫁,越晚嫁就嫁越差。」時間對女生來講是很不公平的,像陳嘉玲的二姑姑,超過30歲要結婚,結果她夫家要求她去醫院做檢查,先確定能不能生,不能生的話就不結了,所以二姑姑覺得自己被羞辱,不顧兩家人給的壓力,決定不嫁,這輩子一個人到老。

 辜負父母的期待 

「對!我就腦子壞了,這麼好的男友不要,這麼好的工作不要,我讓你們失望了,抱歉!」劇裡有很多陳嘉玲跟家人的戲,和家人吵架的那幾場,其實都像我真實和媽媽發生過的矛盾,比方去外地唸書、工作啊,一定會跟家人爭吵;陳嘉玲辭職,還有和論及婚嫁的男友分手,這一開始都是家裡不能諒解的。

其實在外工作的人,久久回家一定會希望父母看到自己好的一面,你不想辜負他們對你的期待,你也不想讓他們擔心,但即便你過得很好,他們的焦慮還是不會停。我很羨慕陳嘉玲,也想活得像她那個樣子,她很勇敢,對不要的事情就說不要,她辭職、分手,都是這樣,交往4年的男朋友,都要結婚了,換作現實裡,你真的有勇氣說你不愛了嗎?

我現在單身,沒房、沒對象、沒孩子,我身邊的人都結婚有小孩啦,我還是其中一個孩子的契媽,我很滿意自己現在的狀態,我也不斷地用我的方法去告訴我的家人,即使我一個人過,我也可以把自己照顧得好。

給大齡女生的一封信

1970年代,那個經濟復甦、生活條件開始好轉的年代,很多老一輩的父母年輕時都是苦過來的,所以他們希望下一代可以過得好一點,希望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學習才藝、培養興趣。所以出生在這時期,尤其女孩子,從小就被教導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飯不能發出聲音、講話要輕聲細語、婚前不能有性行為、要有矜持,最好還會彈鋼琴……才能稱得上是「淑女」。

然而,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對孩子不見得是愛,反而成了壓力一路伴隨到他們長大,《俗女養成記》把原本嚴肅的社會現象,用喜劇包裝呈現,一播出就獲得好評,其中有大部分都是35到45歲的女性觀眾。這部劇也成為製播單位13年來,收視率最高的自製戲劇,甚至超越另一部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成為今年第二部豆瓣評分9.1的華語劇集。

一条這次在台北同時採訪了《俗女養成記》的女主角謝盈萱和導演嚴藝文,她們出生在1970年代,過去也都是劇場演員,一個轉型進演藝圈拍戲,一個從幕前轉為幕後做導演,這部劇是嚴藝文執導的處女作,她們把70後的經歷、背景、教育、社會風氣真實地投射在劇集裡,以下我們透過問答,和她們聊聊《俗女養成記》的幕後故事。

一条:您覺得《俗女養成記》是個什麼樣的故事?

嚴藝文:《俗女養成記》的原著是江鵝,她也是跟我和盈萱差不多年紀,我們碰在一起是很有共鳴的,一起把很多自己的經驗,加到劇本裡,我想這是一個和解的故事,你跟上一代和解、跟自己和解、跟這個社會和解的故事。

我今年43歲,我是過了40歲,才想要轉換跑道做幕後,那我都這個年紀了,我下決定要拍片時,我就告訴自己,我不要做勵志故事,我也不要談夢想,這部劇也絕對不浪漫,我要的就是真實和平凡,某種程度來講,我跟陳嘉玲也一樣,沒房、沒車、沒老公、沒小孩,我的工作是拍戲不太穩定,沒戲的時候就像沒工作,哎,40歲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是很恐怖的好嗎?

雖然觀念不同,但父母都是在為孩子好。(《俗女養成記》劇照)

一条:您認為自己和上一代存在哪些矛盾?

嚴藝文: 1970年代出生的小孩,感覺很多是在活成父母想要的樣子,但父母都是在為你好,你也不能去指責他們。我印象很深以前很多女孩子都學過鋼琴,包括我自己也是,所以戲裡陳嘉玲的爸爸不惜把買車的錢,拿去買一架鋼琴,小孩不彈還會打她硬逼她練,可是最後鋼琴也只不過是家裡的置物架而已,堆滿東西。

還有小時候我數學超爛,聯考成績不好,被打被罵,父母總覺得說為什麼你不能夠像別人唸書唸這麼好?但有時我們真的沒辦法做到,一路上已經不曉得見過多少次他們失望的樣子。父母永遠是最關心你的,他們心裡只希望你健康平安,你想做的他們會支持你,像我這次拍片,我媽第一個把她的存款拿出來投資我,所以這部劇不是想要來指責他們,而且你現在跟他們說「你小時候打我打很慘」,他們才不認帳,父母都會選擇性健忘。

我覺得父母需要被再教育的,隨著時代不同,他們也在適應這個新的社會,我們也是。所以把那些過去你認為不滿的,你認為不公平的,你認為不對的那些東西就把它放下吧。

一条:這部劇想傳達的內容議題其實很嚴肅,如何輕鬆去看待?

謝盈萱:我和導演一開始就說好,要用「卡通化」的方式去演,要讓人覺得有趣,劇裡面就會放大很多日常的行為,亂七八糟的頭髮啊、全家哭天搶地鬧啊、喝醉發酒瘋啊等等,故意演得很浮誇。

嚴藝文:當你要跟別人講一件事情,你用說教的,沒人想聽,但你用講笑話的方式去說,就會引起大家的興趣,所以我們用喜劇去包裝。

一条:有哪些特別印象深刻的橋段?

嚴藝文:拿性教育來說好了,這我家以前是絕對不會談論的,我印像很深刻是第一次看到的美國電影是《壯志凌雲》,裡面有一場是男主角和女教官的床戲,播到那段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那家裡空氣是凝結的,沒有任何人敢動它,也不能去把電視關掉。

大概停頓了三秒鐘之後就開始說,冰箱的水果拿出來,開始顧左右而言它,大人對於男女的事情,他不知道怎麼跟小孩講,這部分劇裡有呈現,一家人看電視看得傻在那,阿公茶倒在地上、媽媽跑去蓋著電視熒幕、奶奶趕緊把插頭拔掉……

另一場是在說女人的貞操,阿嬤在小嘉玲面前捏爆釋迦,說女人太早被睡就會沒價值。這場戲是即興發揮的,因為我們的演員都是劇場出身,很會現場取材,那天剛好有釋迦,突然大家玩起來了,說用捏爆釋迦來暗喻女生的貞操,這的確很誇張,但觀眾就會覺得很好笑。

謝盈萱:一般人失戀都會歷經悲傷五階段——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事實。這有時要花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去經歷,但劇中我們是在一段4小時的路程內去完成,陳嘉玲在車子裡一下大哭、一下大罵,其實就是想告訴觀眾,這些都是過程,不管時間長短,你都要去面對和接受。

阿嬤在小嘉玲面前捏爆釋迦,說女人太早被睡就會沒價值。(《俗女養成記》劇照)

一条:您會覺得自己轉換跑道的時間太晚嗎?

謝盈萱:年紀絕對不是問題,想不想做才是。我一直以來非常熱愛表演,曾經跟著林奕華導演的舞台劇在大陸各地巡迴,也跟著表演工作坊的作品到各個城市演出,每一場戲結束後,我都會仔細地去看哪裡還需要改進,就這樣持續了18年。

我大概4年前進演藝圈,開始拍電視劇和電影,2018年因為演出徐譽庭導演的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很幸運拿到金馬影后,那是我第一次演女主角。演藝圈是個大染缸,我覺得我35歲才踏進來一點都不晚,我有了過去累積的基礎和實力,讓我可以更堅定地前進,我是擅長等待的人。

嚴藝文:我是因為演員當到了40歲,回去看我以前演過的這些角色,我感覺我好像沒有進步,演得永遠是苦情的媽媽、婦人這類,有時候我的角色連名字都沒有,可能叫高母、王媽媽,感覺只剩下功能性,沒有樂趣和成就感,支撐不了演員這個職業。

我轉行時曾想過回去當老師、做文書工作,但後來有人鼓勵我,我做演員這麼久,為什麼不嘗試編導?我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拍這部劇,當我發現我的演員演得比我好,在我的戲裡他們可以完全發揮,我可以看著他們發光,那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讓我確定,OK我要當導演勝過當演員。

一条:拍攝《俗女養成記》給您的啟發?

謝盈萱:我以前是時刻準備好的人,我從日常中去累積表演的養分,觀察很多路人、女性的行為。雖然我沒當過媽,但我看過很多媽媽對兒子的愛,是像對待情人的,她也許是投射了對丈夫的感受。然後有一些中年大媽,你看她們穿得很花俏,但她們往往年輕時不敢按照自己想穿的去穿,因為裙子短一點、上衣顏色鮮豔一點,就會有人去放大檢視你。女人總是要到40歲,特別是更年期之後,才會慢慢去照顧到自己的感受。

我印象很深《俗女養成記》裡的台詞「人生很長,長到你跌倒可以再爬起來;人生很短,短到你沒時間去勉強自己」,所以這段時間我在休息,想要好好休個假,你問我之後要幹嘛,拜託,我也沒有非常明確的目標,我想人生只要知道一大方向,無所畏懼地走下去就好了吧!

嚴藝文:我希望這部劇有點像是給所有女生的一封信吧,我覺得每個女生,不管在什麼階段,尤其是大齡女子,都能好好地認識現在的自己、喜歡現在的自己,即使沒有符合社會期待有房有老公,也不要覺得對身邊的人、對這個社會感到抱歉。真的不喜歡的事情,比方說像婚姻,那就不要勉強自己了吧,還有努力過後真的達不到的目標就算了吧,承認自己很平凡、承認自己做不到沒有什麼,當一個俗女也可以很灑脫和驕傲。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