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生美國長大的港大教授 堅持到中國學習15年 造出最美土樓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福建土樓,這種「中國最特別的民居」,許多因為不再適合當下人們的生活需求,正面臨著被荒棄、被損毀的嚴峻現狀。 2019年的夏天,香港大學建築學院的副教授林君翰,帶著學生和工匠們對福建龍巖適中鎮藍田村的兩座土樓,做了個「小改造」。

他們在一棟土樓裡拆掉了一扇窗,裝進去「大喇叭」一般的木樓梯;另一座300年歷史荒廢已久的土樓裡,升起來一座12米的木塔。

改造完成後,不僅村民和孩子們都愛在這兩座土樓裡休息、玩耍,還有外地的商人特意跑來看之後,提議投資把土樓變成民宿、酒店。而這兩個用時不長、看似輕巧的土樓改造項目,還在2019年被英國的老牌建築雜誌《The Architectural Review》評為「New Into Old改造佳作獎」。

點圖放大看看這兩座獲獎的土樓設計:

我喜歡看農民們怎麼處理自己的小住所,每個東西都是很實用,很多東西都可以從農村學!
林君翰

建築師林君翰在台灣出生,美國長大,雖然中文說不順溜,卻已經紮根在中國鄉村15年,做了大大小小的項目。

外國人眼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民居 點圖了解有關福建土樓的故事▼▼▼

+12

鎮春樓是距離藍田村村口最近的一座土樓,在林君翰來到之前,已經荒廢了許多年。雖然歷經300年,這座四層高的方形土樓,依舊結構完整、氣概宏偉,稱得上是村裡的「土樓之王」。

林君翰在鎮春樓的前院,發現曾經的戲台留下的痕跡。「這一側是戲台,節日裡家族請戲班子來演戲,那側有屋頂的房間,給宗族的族長、長輩們落座看戲,小輩們散落坐在院子的各個角落。雖然最早土樓是提供防禦的功能,可人們住在這裡,逐漸發展出公共娛樂生活的需求,自己開始對土樓做改造,戲台就是這麼產生的。」(點圖放大瀏覽):

幾乎每座土樓身上,林君翰都發現了老百姓自己對土樓做出的改造。藍田村裡的裕德樓,被村裡改造成了一個暑期夏令營的學校。土樓的格局沒有變,村民在土樓背後加建出衛生間和淋浴房,塗上類似夯土顏色的塗料,不仔細看都發現不了。

瑤下村的東昌樓,是一棟直徑達60米的內通廊式圓形土樓,裡頭至今住著二十多戶人家。雖然還是歷史上的居住方式,每戶人家住一套垂直三層的單元,但單元窄小,私人廚房和廁所的缺失,大家便把樓中央的公共空間均等劃分,對著自家的單元門,建起廚房和儲物間;再利用土樓外的場地,修上兩三層高的鋼筋混凝土小樓,緊連上土樓裡自家的單元,可以擴大臥室、增加廁所。

從形式上看,這些「私搭」的新空間延續了土樓的圓形形態,並不讓人覺得是「亂建」。在功能上,這樣的改造使個體家庭之間取得了平衡,避免了衝突。(點圖放大瀏覽):

「針灸式」療法:林君翰的土樓改造

雖然是香港大學教授建築設計的老師,林君翰一年的大部分時間,都帶著學生在大陸農村的村頭田間看農民們的房子。從2011年起,他領著學生來福建看土樓,看完景區裡的不滿足,又在周邊跑,尋找依舊有居民在其中生活的土樓。

兩年前,藍田村所在的適中鎮鎮政府與林君翰商量,是不是可以給土樓做一些設計改造,像附近許多景區周邊的土樓一樣,變成民宿吸引一些商機。

林君翰在裕德樓前(一条授權使用)

林君翰提出了一個讓常人看來「大開腦洞」、甚至算不上是改造的方案:不具體改變這些土樓裡的居住環境,而是在每個土樓裡,加一個木構件的「藝術裝置」。 

2019年的夏天,他帶著四十個學生、自己長期合作的工匠團隊,和藍田村的村民們一起動工。

從狹小的窗戶眼裡安樓梯, 裕德樓變身全村的公共活動區

作為暑期夏令營學校的裕德樓,林君翰選擇了土樓二層拐角上一間房間,把原先的窗戶拆除,窗洞擴大,再用木頭搭建出一個漏斗形的樓梯,一端插進這扇窗戶,一端落在土樓的前院裡。

房間裡放上書和書架,將一個小型的公共圖書館引進學校,而新插入的樓梯台階變成了閱覽室。

當院子裡有表演時,這裡又變成了一個劇場的觀眾席。林君翰喜歡鎮春樓裡的戲台,把這樣公共活動空間變了個方式,「挪」進了裕德樓。

台階通向土樓的入口,只有不到一人高,走進的時候得留個神、彎一下腰。雖然給了土樓一個嶄新的進入方式,他還想提醒人們一下,這裡曾經是一個窄小的窗口。

漏斗形的樓梯建好後,暑期夏令營之外的日子裡,村民們也都喜歡帶著孩子來這。(一条授權使用)

漏斗形的樓梯建好後,暑期夏令營之外的日子裡,村民們也都喜歡帶著孩子來這。他們不再叫土樓的名字,直接喚它作「大喇叭」,小孩子們繞著「大喇叭」上上下下蹦躂、裡裡外外跑的時候,大人們就坐在台階上閒話家常。

在中庭裡造「高塔」, 換個角度欣賞300年曆史的土樓 

在鎮春樓的院子裡,林君翰從一口水井的位置,修了一座「通天」的木塔。圍繞著中心的粗柱子,螺旋上升的樓梯,延伸出坡道,與土樓二、三、四環廊相連。

到了塔的上層,每一步台階都做得更高一些,引導大家可以在樓梯上坐下、環顧欣賞圍繞自己的土樓。走上最後一級台階,平視土樓屋瓦,仰頭是廣闊的藍天,這種感受完全打破了土樓給人留下的封閉印象。

整個建造對原先的土樓改動極小,只是拆去了走廊上的幾塊欄杆,木塔的重量依靠塔中的粗柱支撐,對300年歷史的土樓沒有結構承重上的威脅。

對待老房子的態度,林君翰覺得不應該把它們原封不動地保護起來,也不採用徹頭徹尾大改造,而是做些「小動作」,就像給身體做針灸一樣,以最小的力氣達到最大的效果。

圍繞著中心的粗柱子,螺旋上升的樓梯,延伸出坡道,與土樓二、三、四環廊相連。(一条授權使用)

夏天的建造完成後,那年的十一黃金周,藍田村的遊客一下子比前一年多了7000多人。有人提議投資把鎮春樓變成民宿酒店,林君翰挺開心有更多的人對這個空置已久的土樓有了興趣。

為下一棟土樓改造做準備

除了已經完成的裕德樓和鎮春樓,林君翰對村裡其他閒置的土樓,也都進行調研。這一次再回到藍田村,林君翰和適中鎮的鎮長在村裡的另一座土樓——裕慶樓裡待了好一會。裕慶樓裡今天依舊住著11戶老人家,入戶的大門總是敞著,老人們在院裡曬太陽、燒飯、閒話,看到鎮長帶著客人來,也是開心。

雖然語言溝通要靠著鎮長的「翻譯」,在裕慶樓裡生活了七十年的大爺,領著林君翰去看正廳牆上的家族照片。(一条授權使用)
不是把想法從外面強行帶進來,而是出了模型和效果圖後,每個村民都可以來看、來提意見,我們再一起調整。刺激村民們看到土樓改造的無限可能。
林君翰

雖然語言溝通要靠著鎮長的「翻譯」,在裕慶樓裡生活了七十年的大爺,領著林君翰去看正廳牆上的家族照片:每三年的春節,從裕慶樓裡走出去、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兒女、孫輩們,都會回來,在樓前拍一張兩三百人的合照。

林君翰拿出圖紙和模型,提出了對這些土樓的屋頂、牆體、樓梯等等的改造建議,給在土樓裡住了一輩子的村民們解釋這些模型是什麼意思。「希望未來有一天,我們能一起在裕慶樓做些有趣的嘗試。」

林君翰近年來在大陸農村研究的民居(從左至右):陝西地坑院、貴州木房子、香格里拉民居。(一条授權使用)

在美國長大的建築師, 十五年裡堅持向中國鄉村學習 

林君翰出生在台灣地區台中縣的大甲鎮,八歲的時候跟著父母移民美國。大學時他唸的是醫學,一直沒對建築產生過什麼興趣。直到畢業前夕,他跟著建築系的朋友,去上了一堂建築課。課上教授放了一張「一個人站在地平線上」的照片,解析說:「 這就是建築。」林君翰被這句話觸動。

在這之前,作為醫學生的他,關心的是人的身體。這堂課後,他發現建築討論的不單單是空間或材料,而是如何具體地改變人的生活。

相較於在城市裡建大型建築,林君翰喜歡在城市化發展迅猛的大陸農村,造些有趣的公共活動場所,找回曾經鄉村生活裡的集體記憶:2006年在廣東懷集縣的琴模村造學校,他把教室隱藏在一片大操場和看台的下面;操場和看台不僅供孩子們用,還可以給村民們辦新年活動、婚禮、葬禮等大型聚會(點圖放大瀏覽):

2011年在湖南湘西的昂洞村造的鄉村衛生院,他沒裝電梯,而是做了一條長長的盤旋式無障礙坡道。不僅病人,馬路對面老人院裡的老人把這個坡道當做鍛煉身體的步行道,連屋頂都成了村民打太極的聚集地。

2017年底,林君翰為遭遇過地震、泥石流災害的四川金台村建住宅,金台村處於旅遊線路上,造好的22棟住宅除了每家每戶有個屋頂農場,一樓的門前還有個半開放的空間可以用來開小商店(點圖放大瀏覽):

「我喜歡看農民們怎麼處理自己的小住所,他們的每個東西都是很實用。」他去陝西看地坑院,地下的夯土房冬暖夏涼、非常環保;去貴州看侗族、苗族的木房子,發現農民拆遷重建房子的辦法十分省錢。

林君翰笑著說:「我爸爸當年努力讀書,終於從農村跑到了城裡生活,而我現在,又回來了。」(一条授權使用)
很多東西都可以從農村學。所以我現在都後退一步,先了解農民的想法,再根據他們的想法去幫助擴展。
林君翰

站在藍田村土樓前的田埂上,一年有一大半時間待在農村的林君翰笑著說:「我爸爸當年努力讀書,終於從農村跑到了城裡生活,而我現在,又回來了。」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