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綠領行動憂叫停政策令社會虛耗:其實市民真係READY

撰文:余心美
出版:更新:

政府4月起在14個處所就垃圾徵費進行「先行先試」計劃,剛推行一星期,各試點使用指定袋的比率由兩成多至五成不等。全國僑聯前副主席盧文端今日(8日)在報章撰文,指社會未準備好,促請政府押後或擱置垃圾收費,以免干擾政府及社會聚精會神謀發展。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回應稱,垃圾徵費的討論已有十多二十年,現時已到「臨門一腳」階段,社會各界做了很多準備,徵費也是世界的趨勢,不是遇到問題就縮,如果8月未能實施是虛耗整個社會。他指試行首星期已有最高五成的使用率,效果不差,從多個社區市民自動自覺使用政府提供的智能廚餘機來看,「其實市民真係READY」,反問如果今次唔做,「有冇機會翻身?」

▼4月1日 大埔新達廣場先試先行的酒樓首日情況▼

+3

垃圾徵費是世界大趨勢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今早在商台節目《在晴朗的一天出發》回應盧文端提倡叫停垃圾徵費時表示,垃圾徵費在本港已討論了十幾二十年,「如果去到而家臨門一腳,做咗咁多嘢,當然(政府)有地方做得唔夠,其實事情應向前看,呢個係大吹勢,循環經濟、推動回收,未來嘅時間應該成個社會向前看,應(諗)點樣去做好啲事,就唔係話一見問題就去縮,咁就唔係解決問題嘅方法。」

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7日)在電視節目表示,先行先試的計劃推行一周,一般有八、九成人願意去領取指定袋,惟使用率較為參差,有兩成多至五成多不等。何漢威就認為,高達五成的使用率其實是高,原本估計更低,現時計劃才推行一星期,以他們環團一年前「發晒力」在社區推行的試驗,四星期的使用率只有10%至11%而言,今次不算差。

現時唔做「有冇機會去翻身?」

何表示,政府大鑼大鼓宣傳垃圾徵費,雖然仍有不足,「唔發聲嘅市民唔係真係咁反對,佢哋亦唔覺得真係咁難去做。」他估計,有八、九成參與計劃市民取了指定袋,但使用率只得兩至五成,可能是取了忘記使用,至少觀望三、四星期,才看到實際參與率。

何漢威表示,如果8月1日未按預期落實垃圾徵費,「好虛耗整個社會」,社會在十多年前討論擴大「三堆一爐」,都有好多人反對,解決都市固體廢物已多次諮詢社會,「去到而家,跟住就唔做,我睇唔到如果今次唔做,有冇機會去翻身?」

3月14日,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右四)參觀參與大型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的使用情況。(環境及生態局facebook)

市民自動自覺使用智能廚餘機

他表示,以前推動環保好困難,像玻璃瓶、紙包飲品回收,但過去短短幾個月,政府推出大量紫色智能廚餘回收桶,以他到過很多社區觀察所得,好多市民在沒有大力宣傳回收廚餘之下,「都自動自覺使用,(廚餘機)使用率好高」,這反映社會上市民對回收、環保、分類方面已有準備,「你又唔好諗得佢哋(市民)咁唔得,其實市民真係READY㗎喎。」他認為,回收設施可以再做更多。

政府估計,四人家庭每月在使用指定袋的支出為三、四十元,公屋居民如使有廚餘回收,可減少33%垃圾,即使用指定袋可以扣減十多元,每月支出降至20元,加上政府打算在實施的首六個月向低收入人士派指定袋,未來一段時間不會對經濟有好大影響,可能食肆影響會大一些,當時社會討論已有工商界提出可否在排污費上作出寬免。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認為,市民已為垃圾徵費做好準備。(綠領行動提供)

退休教授黃煥忠:所有地區實行垃圾分類都在不斷改善

今日《明報》刊登盧文端的文章,倡議擱置垃圾收費爭議,以確保聚焦經濟發展,該報亦同時刊登浸會大學生物系榮休教授黃煥忠的文章,提到垃圾徵費是一個在全世界都行之有效的廢物管理經濟措施,在本港「不是一個新議題,早在2005年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政府已提出在2007年推行廢物收費的立法建議,經10多年反覆研究與諮詢,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垃圾徵費)條例草案於2021年8月26日在立法會三讀通過,並計劃於2023年底實施,後推遲到2024年4月1日,最後推遲法定生效日期至今年8月1日。」

黃煥忠表示,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垃圾分類政策,都是隨着實際執行情况去不斷修改並完善,例如台灣推行「垃圾不落地」政策,要求居民將垃圾定時定點丟到垃圾車上;但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城市規模和條件,縣市與鄉村採用不一樣的方案和推行時間,經20多年才令市民對丟垃圾達成一種共識和習慣。當地政府通過設立「黃金資收站」、發送垃圾袋抵用券等,刺激市民積極配合,結合法律法規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

黃指出,推行垃圾徵費時,不能期望一招解決並達成理想目標。政府需釐清本港政策推行的難點、痛點,要配套先行、加快完善相關配套設施,擴大回收網絡,再完善執法,建立分類法案或條例以督促並規範執法。

▼4月1日 深水埗「三無大廈」試行垃圾徵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