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改善多區雨水排放系統 增緊急應變隊助疏導 抵極端天氣

撰文:梁祖兒
出版:更新:

風季雨季即將到來,渠務署今日(23日)舉行防洪策略記者會,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今年降雨量預測在正常範圍內,而渠務署經去年「五百年一遇」的暴雨後,已提升防洪的設計雨量參數,將防洪標準提至更高水平,他稱,「足以抵禦惡劣天氣。」

他表示,渠務署的緊急應變隊伍在今年5月2次紅雨期間,在嚴重水浸地區,只用1至2小時便可解決水浸問題,以往的水浸黑點如柴灣、黃大仙在目前亦未有再出現水浸。他期望,透過持續渠道疏導,及蓄洪防洪工程,能令香港成為可應對極端天氣的「韌性防洪」城市。

渠務署就今年雨季的防洪措施展開發布會。(梁祖兒攝)

今年預測降雨量在正常值內 熱帶氣旋數量在正常至偏多水平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指,今年預測的降雨量在2,100至2,700毫米之間,屬正常水平,而熱帶氣旋的數目則預測是5至8個,是正常至偏多水平,風季會在6月或之後開始。他表示,渠務署已更新「雨水排放系統手冊」,在參考了去年9月「五百年一遇」的暴雨後,將設計雨量參數提升,用更高標準防洪,他稱,「足以抵禦惡劣天氣。」

莫永昌:緊急應變隊增至160隊 望兩小時內解決水浸

他續指,今年5月4日及21日的紅雨,致多區水浸,出現12宗嚴重水浸個案,當中將軍澳及西貢地區水浸最嚴重,他表示,在雨水疏導方面,緊急應變隊伍從以往的70隊增至今年的160隊,運作基地亦加至30個,在暴雨期間,應急隊伍會加強巡查易塞的去水口,目標在1至2小時內完成處理,消除水浸。

他稱,在本月4日紅雨時,緊急應變隊在目標時間內解決水浸問題,同時,在以往的水浸黑點,如柴灣、黃大仙,在今年兩場暴雨下,亦未再出現水浸問題。

渠務署署長莫永昌表示,除了在暴雨期間即時疏導雨水,渠務署亦會展開多項蓄洪計劃、工程,韌性防洪。(盧翊銘攝)

他表示,惡劣天氣所造成的水浸不能完全避免,蓄洪和雨水疏導是有效的防洪策略,渠務署現正在多區進行11項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如元朗市明渠改善工程、港島南部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以提升本港的蓄洪能力,11項工程預計在今年至2030年分批完成。

未來會再有7項蓄水池工程 莫永昌稱香港防洪水平媲美先進城市

此外,莫永昌透露,渠務署亦在今年向立法會申請另外7項興建蓄洪池及雨水渠的工程費用撥款,蓄洪池主要集中在市區,包括黃大仙摩士公園、沙田公園等,屆時將為本港提供逾20萬立方米的蓄洪容量。他強調,香港的防洪設計標準相當高,媲美先進城市,如北京、深圳、阿姆斯特丹等。

莫永昌亦指,渠務署會深化創新科技策略,運用智能科技防洪。圖為渠務署與中文大學及香港物流機械人研究中心,共同研發的「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可在渠道內360度全方位拍攝、錄影,方便渠務人員查看管道狀況及維修。(盧翊銘攝)

觀塘區展開「4缸1湖1河」蓄洪設備工程

渠務署助理署長/計劃拓展蔡榮興另外提及到觀塘市中心地勢平坦且低窪,一直依賴地下雨水渠道和敬業街明渠(翠屏河)將雨水排出大海,他指,為提升觀塘區的防洪能力,渠務署將在觀塘區上、中、下游興建「4缸1湖1河」的蓄洪設備,即4個蓄洪池、1個蓄洪湖及翠屏河。

他表示,在2022年展開工程的秀雅道遊樂場蓄洪池在中游位置,容量約64,000立方米,相等於26個標準泳池的儲水量,在暴雨期間,蓄水池會先暫存雨水,待暴雨後才把雨水經翠屏河排出大海,以減低下游地區水浸的風險。秀雅道蓄洪計劃的工程預算費為9億3,830萬,預期在2028年落成。

+3

除此之外,莫永昌表示,渠務署的防洪措施亦應用智能科技,如清淤機械人、應用視覺語言模型監測水浸系統、「不倒翁」球形地下管道監測機械人、「檸檬查」浮球式水位感測設備等,望能多管齊下,令香港成為可應對極端天氣的「韌性防洪」城市。

▼2023年9月7日 黃大仙站被雨水沖入大堂及月台▼

+4

▼2023年9月8日 黃大仙中心北館及附近店舖水淹情況▼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