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19】政府搭建平台商議「明日大嶼」用途 環團:不了

撰文:勞敏儀 張嘉敏
出版:更新:

特首林鄭月娥今日(16日)發表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外界關注政府陷「跛腳」狀態下,或避談爭議極大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結果林鄭在施政報告中重提「明日大嶼」,強調這是中長期增闢土地重要措施,懇請立法會稍後批准有關撥款申請。
然而,有環團認為,政府須全面善用、優先收回及發展用於非法或違規作業的棕地,並撤回東大嶼填海計劃,避免為環境帶來不可逆轉破壞。

新一份《施政報告》重提「明日大嶼願景」計劃。(資料圖片)

林鄭:搭建平台讓年輕參與明日大嶼

「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自推出以來爭議不斷,林鄭在新一份《施政報告》重申,交椅洲人工島不單為香港提供1,000公頃土地,連接人工島的策略性運輸基建網絡,亦可紓緩現時西鐵和屯門公路的擠逼。她承諾搭建平台讓不同專業人士和青年人可參與構建人工島的城市設計、土地用途和智能、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措施等,以及探討如何把人工島上的建屋計劃,與香港市民的住房訴求連繫起來,確保「明日大嶼願景」帶來的住屋建設是屬於市民,屬於香港的。

消息人士透露,運輸及房屋局與發展局,會分別成立兩個平台,讓年輕專業人士及相關群組,可就規劃設計及如何確保房屋由港人享有,提交意見,當中可能包括設計比賽。

林鄭承諾搭建平台讓不同專業人士和青年人可參與構建人工島的城市設計、土地用途和智能、環保及可持續發展措施等。(李澤彤攝)

環團質疑「平台」是公關宣傳手段

然而,環團卻質疑「平台」的作用。其中,長春社認為,上述「平台」何時成立、由甚麼人組成和實際功能成疑,討論範圍亦僅限於人工島的設計,而非從根本討論市民是否需要「明日大嶼」計劃,令人質疑政府設立「平台」只是公關宣傳手段,而非真正釋出善意與民共議。長春社重申,保護海洋生態和基層住屋問題並非對立,大規模填海將為海洋和陸地生態帶來不可逆轉影響,加劇大嶼山一帶的累積環境影響,促請政府必須撤回「明日大嶼」計劃及中部水域填海研究,優先考慮其他土地供應選項,包括善用棕地和閒置土地。

本土研究社批評:對民意視而不見​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朱江形容做法「整色整水」,質疑於眾多事實基礎上,對於釋除市民疑慮無補於事。他指出過往綠色和平曾收集超過6萬個聯署反對明日大嶼計劃,甚至較反對發展郊野公園的多,批評政府強推明日大嶼,再度與民意背道而馳。對於政府有意舉辦設計比賽,朱江稱過往政府曾多次就各項政策舉行諮詢,惟最終均「無咗件事」,質疑今次同樣不會採納相關意見。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批評,年輕人並不在乎人工島的外觀,僅在乎其造地選項。他解釋,早前有調查發現,大量市民反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批評政府對民意視而不見,猶如再度犯上修訂《逃犯條例》的錯誤。

僅優先檢視160公頃棕地 與土供組倡760公頃有落差

《施政報告》提出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約450公頃大部份屬私人擁有的新界棕地,並優先檢視當中的160公頃可否作公營房屋發展。綠色和平指出,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去年發表的報告指出,全港有多達760公頃未被納入規劃的棕地,且在土地大辯論中有多達八成市民支持發展棕地,認為政府續推「明日大嶼」的安排,與公眾期望有明顯落差、漠視民意。對於政府續推工程造價達數千億元的「明日大嶼」計劃,綠色和平同樣認為政府應撤回填海計劃,盡快公布棕地的可行性研究,公開全港棕地位置,全面收回用於非法或違規作業的棕地以作優先發展。

環團促制訂全面農地保護政策

對於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及以「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發展私人農地,長春社擔心在欠缺整全土地規劃下,不少具生態價值地點會成為開刀目標,特別是位於后海灣「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一帶的濕地,如南生圍、新田、榮基村、練板村等魚塘和濕地,早已劃為「綜合發展及濕地保育/修復區」,可用作發展住宅。長春社指出,過往不少規劃申請均證明會對后海灣的生態完整性構成威脅,認為政府或發展商不應借「提高公營房屋比例」合理化發展,並重申政府應先制訂全面農地保護政策及規劃,禁絕優質農地作非農用發展。

▼2019施政報告重點▼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