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移民查詢激增 對比回歸前移民潮 學者憂失年輕人才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人大推出「港版國安法」消息曝光後,大數據分析顯示,搜尋關鍵字「移民」等字眼即急增四倍。有移民顧問表示,單日移民查詢急升十倍,有意移民的年輕人比例急升。
有學者分析,近幾年移民人數已見升幅,與社會累積不安與不滿有關,相信「國安法」出台會引起大圍衝擊,或加快移民趨勢,但引致的移民規模目前仍是未知之數,有待觀察。他認為,與回歸前的「移民潮」相較,現今考慮移民的年齡層趨年輕,關注或會流失年輕專業人才,即使從外地輸入人才填補,但後者「非長遠以香港為家」,社會基根改變,城市如何注入活力和創新力,將成課題。

延伸閱讀︰港版國安法|移民查詢單日急升十倍 年輕人將首期作資本

鍾劍華:「國安法」若憂慮 是否出現移民潮有待觀察

在網絡搜尋器輸入「國安法」之眼,伴隨的關鍵詞包含「移民」。退休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表示,移民現象與社會累積不安與不滿有關,近年香港的政治環境為重要因素,北京對港政策轉變等,不少人抱持「有得走好走」的心態;而最新的「國安法」出台,加上細節未明朗等,打壓自由、改變香港既有價值等憂慮接踵而來,致移民查詢上升,料之後會引起大圍衝擊,或加快移民趨勢。

但他認為,移民決定涉及複雜因素,查詢增多未必等於一定實行到,故對於會否出現回歸後新一波「移民潮」,短期內仍是未知之數,有待觀察。

退休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年輕人傾向選移民成本較低地方

鍾劍華分析,與回歸前包括80年代中英談判、89年六四事件引起的「移民潮」相比,現今的移民趨勢有兩項主要轉變,包括1997年以前港人移居地首選主要是澳洲、美國、加拿大等,近年可見多了傾向亞洲地區,尤其是台灣、新加坡等,甚至一些較偏門國家亦成選項。

另外是移民年齡層及資產階層,鍾劍華指出,回歸前的「移民潮」主要由中年人士帶動,他們擁有一定資產,故移居地以歐美為主;近年所見,考慮和傾向移民的年齡層趨年輕,年輕人移民查詢增加,移民成本較低地方成為選項。他舉例如近年見到有移民台灣中介公司推出的計劃,以相約於賣掉居屋的資金,可安排到台南移居等。

+1

鍾劍華認為,現今與回歸前的移民現象主要分別在於經濟力量,比起以往中年人移民帶走資產,如移民群體以年輕人為主,則是流失人才,尤其是專業範疇的年輕人如律師、護士等,長遠而言,即使透過單程證、輸入人才計劃等吸納外地人才,表面上是「有人走有人來」,但外地人才「非長遠以香港為家」,香港社會根基改變,如文化的育成,不免思索,人才老化會否令社會發展傾向「保守」,如何注入活力及創新力等。

87年至96年逾50萬人移民離港

據政府統計處過往刊物,指出由1987至1996年間,移民港人數目達503,800 人。本港截至2007年的40年,移民潮主要集中在1990年至1994年之間,1995年後估計移民人數持續下跌,2003年的移民人數是自1981年以來最低,由1998年至2007年的移民人數穩定在每年約1萬人。

《香港人口趨勢1986-2016》指出,香港沒有直接及全面的入境及出境移民數字,而只有人口出入境流動的淨差額數字作為量度指標,將移入人數減移出人數,稱為「人口淨遷移」,於2004年、2009年、2011年及2013年見負數。「香港2030+」於2016年1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提到,估計自1980年以來約有80萬港人移居外地,當中接近90%定居美國、澳洲、新西蘭、加拿大及英國。

去年下半年申「良民證」人數急增

另外,本港計算移居海外人數,其中一項估算基礎為簽發俗稱「良民證」的無犯罪記錄證明書申請數字。據立法會文件,由2012年至2016年,共有逾10.5萬宗「良民證」申請,即平均每年有2.1萬宗申請。

據上述申請的自願參與統計調查,逾半申請目的為移民,其中於2012年及2015年均佔58%,首五個移民國家及地區包括加拿大、美國、澳洲、台灣及中國內地或澳門。而以移民目的申請人當中,大部分都是特區護照持有人,2015年及2016年分別佔73.4%及72.6%,較此前增約10個百分點;其次是持其他國籍護照人士,2015年及2016年跌至23.5%及24.9%。

據警務處數字,去年1至4月,「良民證」的申請數字與2018年同期一直相若,從5月起開始現升勢,而自6月開始,每個月的申請個案數字相對去年同期的增幅一直擴大。6月時有2,373宗申請,較2018年同期增加12%;7月有3,049宗申請,按年上升41%;8月有3,649宗申請,按年增多54%;而9月就有3,597宗申請,相比2018年同期的1,657宗,增加近1.2倍。總計,去年由6月至10月底有逾1.5萬人申請「良民證」。

↓↓建制圈瘋傳「法律專家香港國家安全立法釋疑20問」小冊子↓↓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