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拆骨」改名 必修必考、評級剩合格與否 楊潤雄:非弱化

撰文:胡家欣 鄺曉斌 梁昊賢
出版:更新:

自反修例風波以來,教育界被連番追擊,通識科更被建制派人士視為「整頓」目標。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提及要改革高中通識科,糾正被「被異化」問題。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26日)公布,通識科會維持「必修必考」,但會由七個評級,改為只得「合格」及「不合格」;刪減一半課時及取消獨立專題研究(IES),亦會設立「適用書目表」,但必須交教育局審批教材,未來亦會改科目名稱等。
楊潤雄又指,過去十年社會對通識科的爭拗未停過,對這科存在不信任,「被污名化」,令教學出現困難,但否認是將通識科變為國教科,亦非「弱化」科目。

延伸閱讀:通識科|專責小組報告倡保留評級制 主席認政府決定「去得更遠」通識科|中學校長會憂硬推課程改革令學生反感 內容未曾諮詢業界通識科|葉建源斥教局「謀殺通識科」 教聯會鄧飛:課程重回初心

新高中通識科自推行11年以來,屢處於政治風眼。教育局局長楊潤雄今日出席《施政報告》記者會,交代對通識科多項的改革措施,包括:

1. 通識科將改名,但暫未有定案

2. 維持「必修必考」,但將原有7個評級改為「合格」或「不合格」

3. 課時由250小時減至一半,即約100多小時。釐清重要學習概念,通識科六大單元 下,原有12個主題,將會減為6個主題;目前傾向保留有關香港、國家、國家與香港關係、環保及世界衛生議題,料會加入 新科技對生活影響的課題

4 . 取消獨立專題研習,加入內地考察及研習,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及基本法、法等,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國民身份認同,而內地研習不會成為文憑試成績一部分

5. 設立適用書目表,由官方審批教材

楊潤雄否認將通識科變為國教科。(高仲明攝)

楊:通識科過去10年「被污名化」

楊潤雄解釋,過去十年社會對通識科的爭拗未停過,且「被污名化」,對這科存在不信任,質疑該科變成「時事科」,如何考核學生的綜合學科及解難能力,令教學出現困難。他表示,難言今次改動能夠令社會對通識科重拾信心,亦否認「上街」學生是受到該科影響,但需要在課程上做一連串的「功夫」,以回應社會其他聲音。

學校課程發展檢討專責小組兩個月前向教育局提交意見,正交由課程發展議會的專責委員會跟進。楊潤雄在會上多次強調,改動是按小組專業意見,大體上採納報告建議,「只係『細節』唔同。」 他又指繼續沿用現有課程宗旨及目標,調節及增減課程,「唔係全新嘅野,唔係一啲你唔知嘅野。」又指執行上會交由課程發展議會跟進。他亦指,若然已提出改動方向,負責任的、做法是「越快推越好」,「如果明年九月、下學年做到,唔會猶豫做。」

楊潤雄否認是將通識科變為國教科,強調國教的內容一直存在,該科亦有教授基本法等相關內容。(資料圖片)

否認變「國教科」 改名是想有「新嘅開始」

楊潤雄否認是將通識科變為「國教科」,強調國教的內容一直存在,該科亦有教授《基本法》等相關內容。對於科目需要改名,他認為,科目名稱無問題,但有人認為有不好的聯想或含意,故改名是希望這科有「新嘅開始」,強調改名後並非新科,亦非對「Liberal」的字眼有意見。

楊又否認「弱化」科目,亦不認為對教師有好大影響,但質疑是否有需要分辨考生不同能力,「學生能力達到基本水平已足夠,唔需要分唔同嘅等級。」他續指,「唔再計分唔一定唔畀心機讀,少咗學習壓力可能學得好,唔使考慮學習規範。」

楊指,整個高中課程結構無大改動,只是內容作出改動,不認為會影響通識科的國際認受性,又指部分海外大學在收生上未必會看通識科。他指,今次改動對會與考評局跟進,亦會與大學商討銜接大學聯招的方案,會盡快公布。

考評局發言人表示,香港中學文憑考試通識教育科的公開考試,根據《通識教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六)》及該科《評核大綱》設定。考評局會研究與公開考試及評核相關的建議,並按既定機制與相關科目委員會及公開考試委員會作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