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釋懷願 鋪安寧路
每年四萬多人於公立醫院離世,雖然醫處離世現時多,居處離世暫時少,集各方之力信可前進,願望就是明天。
撰文: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總監程偉權醫生
民間以前談及親人離世用字多以「走」相代。不少大廈樓層「四」字皆空,就算常說「真係想死」亦多是上班時的感嘆語;真情談死何容易?而上世紀讀醫時較少領悟用地道「慈」語向逝者家人表白至親死訊,亦少裝備幾組勸慰喪親者的暖話。多得各界有心人歷年來推動,紓緩治療發展有道,生死課題在醫社界已非陌生,可是卻仍非家中閒話家常的話題。
不過,喪親者看來,如何順變卻是切身話題。如人生是一程車,至親突然半途落車,難離難捨之際,難免千頭萬緒來襲──亂、酸、怨、倦、怒、哀、慮、痲、愧、燥;反應大少、長短視乎歷程快慢、個人韌性、關係厚薄、社交助力等因素。親人不幸「死去」,生人也要「活來」,要償釋懷願,「超度」或需時。醫護者和近親固然可以幫忙;而除了一句耳熟的「節哀順變」,朋友多儲備幾段勸慰的暖話亦可受用。
爲何要早點想想死?就算並非人人同意「人一出世就在倒數」,但始終人增壽時,不少亦身患頑疾,那麽遠的死亡也可以這麽近,所以頑疾已不能逆轉而尚可自主之際,便亟需開始思考「預設照顧計劃」。這計劃是指各方考慮疾病、治療利弊、病人意願,解答日後病危時如何醫、護、養的重複商討過程;直白無禁忌地說可能是「最尾一年甚至最後幾日想邊度過、點醫法合你意?」甚麽是適當時機開始商討?時間不宜過早或過遲,其一是病程明顯進入後期之時。
至於「預設醫療指示」則是到生命末段而不能自決時,在特定情況下拒絕如心肺復甦術等維生治療,此決定並非代表病人已被放棄,只是按其意願避免了已無效的治療;文雅點可説成「請任我順路向前,只跟心中意願去走」。此「順路」可有別名?就是「安寧路」。
醫院管理局將會舉辦以「鋪安寧路」爲題的講座,邀請院舍參加研討,也跟病人組織一聚,帶動大家早點想想死、談談生。
臨終路長短不一,能否自選慢工鋪砌?如腦退化症病人走的是全馬,慢性肺病急轉差卻是百米跑,親人要代揀怎樣走,路短便難選;有些心意,不可等某個日子才講,還是早講早如願,早鋪早安寧。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