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環保評估協會倡港府訂建築物減碳目標 電子平台鼓勵綠建環評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香港的建築物佔用電量90%,超過一半的碳排放來自建築物相關的電力生產,因此減少建築物用電量對達致「碳中和」尤其重要。負責評核建築物可持續性的建築環保評估協會認為,雖然政府提出2050年前達致「碳中和」目標,惟未有就建築物減排訂立目標,直言「政府唔訂(目標)業界唔知點行」。
協會促請港府在即將公布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更新版中,為現有及新落成建築物訂立減碳目標,「一定要由政府訂框架,例如建築物逐年要減到5%耗電量」。另外,協會推出電子評審系統「iBEAM」,希望鼓勵更多現有建築物提出申請,提高可持續性。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2010年起推出BEAM Plus「綠建環評」,從用水、能源使用等範疇,評估新建築物及現有建築在施工、營運等階段,對環境的影響。對於政府訂立205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協會第二副主席蘇鴻輝表示,過往處理「綠建環評」的1,600宗申請中,大部份為新建築物,現有建築物的申請僅得不足10%。他認為如「搞唔掂現有建築物減碳,都好難達到碳中和」。

該會總經理何志誠則指,政府目前減碳政策中,集中在發電層面,惟建築物減碳則未有目標,令業界未知如何配合。他促請港府盡快就建築物訂立減排框架:「一定要由政府訂,例如逐年減5%(碳排放),業界先知條路點行」。他又強調,即使發電方面減少碳排放,但如建築物「一樣食咁多電,都係搞唔掂」。

建築環保評估協會總經理何志誠。(黃金棋攝)

另外,建築環保評估協會為方便更多建築物申請「綠建環評」審核,今日(13日)推出「iBEAM」平台,申請者可於平台上提交項目,以及管理工作流程,亦可即時見到項目處理進度。何志誠又指,iBEAM的首5年成本約為2,000萬元,希望每年可分析45萬項發展項目。

何預計,系統可加快申請進度,由以往每宗申請需時45日處理,最少可縮至42日,惟仍要視乎申請人回覆速度。他又認為,「系統易用啲,可以鼓勵多啲現有建築物申請」,提高可持續性。

工程諮詢公司WSP中國區可持續發展與環境董事總經理鍾志良認為,電子申請可減少所使用的資源,並舉例指,現時一項「綠建環評」申請,需用約1,700個文件夾,料用電子申請則可減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