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目標僅3成達標 觀鳥會批規劃保育割裂 加速生境損失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香港觀鳥會今日(4日)發表《香港生物多樣性與保育之10年回顧》,評估本港自然保育表現。《報告》比較2010年「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的20個標準,發現香港只有6個部分達標,批評本港發展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割裂,甚至威脅本地物種存活,最終出現中華白海豚在大嶼山水域種群數量過去10年間大減一半、牛背鷺的繁殖種群減少三分之二、貝澳淡水濕地因南大嶼沒法落實規劃管制而持續減少等情況。

▼土地政策忽略生物多樣性 加速生境損失▼

+13

14個目標未達成

《報告》指出,過去十年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的面積增加不到1%,但仍佔香港總土地面積約40%,為保護及逐步恢復林地生態系統訂下良好框架。規劃署每年接獲的鄉郊違例活動投訴大幅上升三分二至逾1,000宗,可見公眾對自然保育的意識及支持有所提升。

但是,本港仍有14個目標未達成。政府制訂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觀鳥會認為欠缺具體目標及指標,難以評估其對落實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或愛知目標成效,亦未有將生物多樣性寫入政策或法律,致使本港發展規劃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割裂,甚至威脅本地物種存活。

香港觀鳥會今日發表《香港生物多樣性與保育之10年回顧》。(香港觀鳥會提供)

中華白海豚數量十年少一半 牛背鷺種群少三分二

觀鳥會指出,過去十年大嶼山的中華白海豚估計數量下降一半,大嶼山東北部水域的數量自2015年以來更跌至零,主要威脅包括北大嶼山填海及相關工程導致棲息地損失及退化、糧食不足、海底噪音干擾及繁忙的海上交通。該會又指,政府近年為公私營住屋發展覓地,增加農地、綠化地帶及郊野公園的發展壓力,違背保育原意,加上現行法例長年存有漏洞、執法行動長期資源不足,令違例活動越發猖獗,直接危害本地物種及生境。農地損失,或導致牛背鷺的繁殖種群減少三分之二;貝澳淡水濕地因南大嶼沒法落實規劃管制而持續減少。

觀鳥會建議,政府訂立全面的自然保育政策,須與《公約》核心目標及《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一致,並借鏡中國落實生態紅線、生態安全和其他環境政策的經驗,為下一份為期五年(2021-2026)的《行動計劃》奠定基礎,制訂具體政策及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