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鯛魚有絕種危機 研究:嚴重氣候變化或致南海生物量跌93%

撰文:黃金棋
出版:更新:

海鮮是不少人喜愛的食物,不過有研究指,氣候變化加上過度捕魚活動,有機會令南海海洋生洋大減。有環保組織及大學合作進行的研究推算,在高碳排放量及捕撈活動惡化五成的模擬情景下,預計南海生物總量將大跌93%,屆時蝦、紅衫魚等物種最受影響,而本港海鮮市場常見的石斑和鯛魚等,更有機會面對絕種危機。

研究建議有關當局立法禁止捕捉魚苗,例如規定魚網篩孔大小,並直接將魚類用作人類食物,停止餵飼魚類給動物,亦須展開地區性對話。

根據2015年數字,本港有達95%海鮮為入口貨品,當中至少75%來自內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漁業科學家,與環保組織ADM Capital Foundation的研究團隊,以生態學為根據的科學推算模型,估算氣候變化及過度捕魚問題,對魚類數量及東海和南海漁業收益的影響。

研究結果推算,到本世紀末,若在嚴峻氣候變化下,如常持續捕魚活動,南海主要商用魚物種的總重量將下跌逾90%,每年收益預計減少超過115億美元。

若全球平均升溫1度 南海漁獲收益大減30至70億美元

即使於較樂觀的模擬情景中,即到本世紀中,全球平均溫度上升攝氏一度,南海的漁獲收益預計會減少30至70億美元。至於東海方面,若捕魚活動在未來10年減少一半,並假設氣候變化程度輕微,東海漁業的生物量,則有望在2100年前,較現時增加20%,當中紅衫魚及大眼鯛(俗稱大眼雞)為最受影響物種之一。

有環保組織及大學進行研究,推算氣候變化及過度捕魚對魚類數量及東海和南海漁業收益的影響。(黃金棋攝)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海洋及漁業學研究院拉希德蘇邁拉(Dr. Rashid Sumaila)解釋,東海及南海暖化問題,比全球平均率高出達10倍,並面對已存在數十年的過度捕魚問題。香港海鮮市場中常見的海產物種,例如石斑、金線魚和鯛魚,本世紀末數目可能大減,甚至面對絕種問題。

香港大學榮譽教授薛綺雯(Dr. Yvonne Sadovy)則指,現時很多品種魚類被用作動物飼料,部份捕漁作業不論物種或大小,所有魚類包括大量幼苗都會「一網打盡」。她建議參考其他地區,立法規管魚網篩孔大小,並發展合適的蛋白質飼料作動物飼料。

香港大學榮譽教授薛綺雯(Dr. Yvonne Sadovy)建議參考外國,設立法例規管魚網篩孔大小。(黃金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