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差餉累進制逾80萬租值徵12% 留一千億拓北部都會區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財政預算案2022】本港土地供應持續緊張,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3日)發表本屆政府任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並宣布從「未來基金」累積收益,預留1,000億元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並會在兩至三年內,制訂北部都會區內4個土地開拓項目的發展方案。
他又提出將會改革住宅物業的差餉制度,包括日後當局推差餉寬免時,僅限自然人的業主,而每名業主名下只有一個住宅物業可獲申請寬減。當局又為差餉引入累進制,應課差餉租值55萬元或以下的住宅物業,將一如既往,按租值徵收5%差餉;應課差餉租值超過55萬元的住宅物業,則建議在其後25萬元租值則會徵收8%;超出80萬元的租值會按12%徵收,以反映「能者多付」原則。

+1

目前本港所有物業均需按應課差餉租值,劃一徵收5%差餉。陳茂波去年《財政預算案》已預告會檢視差餉制度,他今日交代檢討結果,會在住宅物業引入累進差餉制度,建議應課差餉租值為55萬元或以下的住宅物業,差餉一如現時按租值5%徵收。應課差餉租值超過55萬元的住宅物業,則建議首55萬元租值同樣按5%徵收差餉,其後25萬元租值則按8%徵收,超出80萬元的租值會按12%徵收,以更能反映「能者多付」的原則。

他預計約4.2萬個住宅物業受影響,佔整體私人住宅物業的總數約2%,政府收入每年可增加約7.6億元。

差餉寬減機制改 僅限有身份證自然人業主 每人限一物業

他表示,日後住宅物業的差餉寬減,僅限合資格並且是自然人的業主,就名下一個住宅物業申請寬減,參照2022/23年度的差餉寬減上限,新安排可讓政府於日後推行一次性差餉寬減措施時節省約31億元。

政府消息人士又指,當局在檢討期間,認為毋須強制由業主支付差餉,因為業主與租戶訂立租約時,已考慮支付差餉責任誰屬。假如立法一定要業主支付,業主與租客將因此修改租約,認為意義不大,亦令約40萬份租約要更改,構成不必要的不便。

▼2021年《施政報告》發展新界北部都會區▼

+25

兩至三年內為北部都會區內4土地訂發展方案

陳茂波表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及「明日大嶼」計劃,均是增加本港土地供應的重要舉措,前者可提供大量土地,支持本港創科業的發展,當中洪水橋/厦村亦可以發展成新界北現代服務業中心,至於包括新田科技城、羅湖、文錦渡綜合發展樞紐、馬草壟,以及流浮山、尖鼻嘴同白泥一帶發展範圍,政府亦會爭取在2、3年內,為這4個土地開拓項目制訂發展方案,亦會加緊落實新發展區的工程,確保房屋項目如期落成。

他表示,會從「未來基金」累積收益中,預留1,000億元,在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下成立專款,以加快推動北部都會區內土地、房屋和交通基建項目的進程。

消息人士表示,會因應發展意圖而提前規劃,建設時間表可配合新發展區需求,而設計交通網絡亦以此為依歸。消息人士亦指,並不代表北部都會區只總值1,000億元,只是希望加快北部都會區的最前期發展,毋須與其他項目一同爭取政府內部資源,並會與立法會商討,如何加快專款底下項目的申請程序。

+2

明日大嶼今年第4季提出初步方案

至於「明日大嶼」方面,他表示,去年已展開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相關研究,預計於今年第4季可提出初步方案。他特別提到,政府正研究精簡程序,爭取進一步提前原本2027年展開的首階段填海工程,以及首批居民在2034年入伙的時間表。他未有交代詳細財政安排,僅表示會在相關研究中進行財務評估,探討利用不同模式及融資方案,包括考慮是否採用發債或公私營合作等模式推動發展。

對於政府有意推前「明日大嶼」填海計劃,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批評政府在疫情重創經濟下,仍耗資至少6,240億元大推填海工程,更擬壓縮環評及城規程序,令明日大嶼填海工程可於修改分區計劃大綱圖前啟動,提前一年填海,擔心此舉不旦無助加快房屋供應,反而增加規劃失當的風險。

陳可淳質疑,「先填海後規劃」的做法,將削弱市民監督政府的機會,減少公營房屋數量亦無從追究,憂慮最終要由公帑及環境生態為填海「埋單」。該環團促請政府,應先規劃近2,000公頃棕地,興建公營房屋,並加速發展具潛力的棕地。

另外,陳茂波又指,2021/22年度的用地整體供應估計可興建約2萬個單位,較供應目標高出約7,000伙。而2022/23年度賣地計劃,則共有13幅住宅用地及4幅商業用地,預計分別可興建約8,000住宅單位,以及提供約3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賣地計劃的住宅用地,加上鐵路物業發展、私人發展和重建及市區重建局項目,預計全年的潛在土地供應可興建約1.8萬個單位。

▼即睇2022預算案派糖措施懶人包▼

+1

未來5年準備約103公頃土地建私樓

至於短、期中期私營房屋土地方面,政府未來5年準備約103公頃土地,通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興建逾5.7萬個單位的土地,當中近40%土地供應來自新發展區/新市鎮擴展區;另外40%來自其他地區的政府賣地項目;其餘則來自已經進入設計階段的鐵路物業發展項目。他強調,以上的數字並未計及市區重建局項目和其他私人土地發展項目。

至於《施政報告》提到的精簡土地規劃程序,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亦有着墨,陳茂波表示,發展局正全力檢視與土地發展相關的法例,以精簡發展流程及法定程序,縮短造地時間。並計劃於今年內,向立法會提交修訂條例草案,期望社會各界支持改革,讓各項填海工程、新發展區,以及公私營房屋項目得以早日落成。

已覓約350公頃土地 興建約33萬公營房屋

陳茂波又提到,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可滿足未來10年約30.1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的需求,而這33萬個單位約3分1預計會在第一個5年落成,餘下則預計在第二個5年期落成。

私營房屋方面,估計2022年起計的5年內,私人住宅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超過1.9萬個,較過去5年的平均數增加約40%。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單位潛在供應量達9.8萬伙,形容是「近年新高」。

至於《施政報告》提供將過渡性房屋加碼到2萬伙,陳茂波則表示,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提供超過1.7萬個過渡性房屋單位,現時已有約2,300個單位正在營運,另外約4,200伙正動工興建,預計在今年落成啓用;預期在明年底前再有約1.1萬伙落成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