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患者可24小時內死亡 一文分清病徵、傳播途徑與登革熱分別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本港自7月起錄得多宗瘧疾個案,至今(6日)至少釀兩死,現時有58名瘧疾病人成公立醫院留醫,其中1人危殆。根據衞生防護中心資料,瘧疾是可致命的嚴重疾病,由瘧原蟲屬的寄生蟲引致,雌性瘧蚊叮咬了瘧疾患者後並受到感染後,叮咬另一人時把瘧疾傳播,瘧疾不會人傳人,但會透過血液或母胎傳播。

瘧疾多發在非洲、東南亞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患者通常有發燒、頭痛及嘔吐等,更會併發痙攣及血液循環系統衰竭等,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香港01》結合香港衞生防護中心及世衞等資訊,整理瘧疾知識,並比對同樣以蚊作病媒、曾出現本地個案的登革熱,答市民疑慮。

瘧疾常見於氣候溫暖的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及南美洲,此症由瘧蚊傳播。(Getty Images)

根據《世衞組織全球瘧症戰略》報告中指出,自古以來瘧疾一直是人類的禍害,儘管是可以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但該病仍對世界各地人民的健康和生計造成毀滅性影響,2020年有85個國家料發生2.41億宗新增瘧疾病例及62.7萬宗相關死亡個案,超過3分2死者生活在世衞非洲區域的5歲以下兒童。

世衞指出,2000至2015年間,世衞在降低全球瘧疾負擔方面取得穩步進展,但近年進展放緩甚至停滯,特別在撤哈拉以南的非洲高負擔國家,故制定2030年戰略目標將瘧疾負擔減少90%的目標。

譚德塞:圖為12月20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出席記者會。(AP)

瘧疾資訊:

1、病原體

瘧疾是一種可致命的嚴重疾病,由瘧原蟲屬的寄生蟲引致,包括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卵狀瘧原蟲、間日瘧原蟲及諾氏瘧原蟲,這種疾病常見於氣候溫暖的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及南美洲等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尼日利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坦桑尼亞 為重災區。

至於登革熱則為登革熱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此病毒經由蚊子傳播給人類,常見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例如在鄰近的多個東南亞國家,登革熱已成為一種風土病,登革熱病毒共有四種不同血清型,每一型均可引致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

世衞分析幾內亞瘧疾個案分佈。

2、傳播途徑

瘧疾是由受感染的雌性瘧蚊傳播的疾病,當雌性瘧蚊叮咬瘧疾患者後,該蚊會受到感染,叮咬另一人時,會把瘧疾傳播開去。瘧疾雖然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但可透過輸入受污染的血液或血液製成品、器官移植或共用刺針或針筒傳播,亦可在懷孕或生產時,由母親傳染胎兒或初生嬰兒。

與瘧疾相似,當登革熱患者被病媒伊蚊叮咬後,蚊再叮咬其他人即有機會將病毒傳播,此病同樣不會人傳人,近年在本港並未有發現主要傳播登革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登革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常見的蚊品種。

3、病徵

瘧疾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無力、咳嗽、嘔吐、腹瀉及肚痛等症狀,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血液循環系統衰竭、器官衰竭,如腎臟衰竭等,嚴重者會昏迷,患者可在染疫後24小時內死亡。

登革熱患者病徵則包括高燒、嚴重頭痛、眼窩後疼痛、肌肉及關節痛、噁心、嘔吐、淋巴結腫脹以及出疹,部份人可能無明顯病徵或只有發熱等輕微病徵。初次感染登革熱的病情一般較輕,隨後若感染其他血清型的登革熱病毒時,出現可致死的重症登革熱的機會則較高。

4、潛伏期

瘧疾的潛伏期因應不同的致病瘧原蟲種類而有所不同,通常在被受感染的瘧蚊叮咬7至30天後會出現病徵,但潛伏期可達數月或更長。

登革熱潛伏期一般為3至14天,通常為4 至7天。

5、治療方法

現時的藥物可有效治療瘧疾,但及早確診和治療對徹底治癒瘧疾尤為重要。醫生會處方抗瘧疾藥物和其他支援性治療,患者須根據醫生的吩咐完成整個抗瘧疾藥物的療程,以確保將體內的瘧原蟲徹底根除。

目前並無針對登革熱及重症登革熱的治療,登革熱患者一般都會自行痊癒,重症登革熱患者則須接受適時的支援性治療,主要目的是保持血液循環系統的運作,只要有適當與及時的診治,重症登革熱的死亡率不足百分之一。

▼7月25日 機場返港人士等候乘搭專車往檢疫酒店▼

+12

6、瘧疾與登革熱的預防措施

現時香港沒有已註冊的預防瘧疾疫苗,若婦女如在懷孕期間感染瘧疾,可能對孕婦和胎兒構成不良影響,故如非必要,孕婦應盡量避免前往瘧疾流行的地區。

兩種疾病均透過蚊子傳播,故防蚊措施相當重要。瘧蚊在港不常見,食環署則有制定香港白紋伊蚊密度指數。市民應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並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 (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在戶外時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及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出外旅遊則須在出發前6星期或更早諮詢醫生,若到流行地區的郊外旅行,應帶備便攜式蚊帳,並在蚊帳上使用殺蟲劑氯菊酯,但切勿塗在皮膚上。由於科學研究顯示,即使無病徵或尚未出現病徵的感染者被蚊叮咬,也有機會把病毒傳給蚊子並造成進一步傳播,故旅遊人士從受影響地區回來後14天内須繼續使用昆蟲驅避劑作為防蚊措施。

白紋伊蚊有機會傳播登革熱。(資料圖片 / 盧翊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