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土拓署5點反駁環團質疑:填海造地我哋唔好睇外國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發展局去年底公布「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填海方案後,接連出文反駁環保團體的質疑,遭天文台前台長林超英批評點名批評局方態度「高高在上」和「唯我獨尊」,絕不可取。
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方學誠聯同規劃署署長鍾文傑,今日(2日)舉行傳媒簡介會,強調最新的三島方案已能避開生態價值高的石珊瑚群,三島間約200米闊的Y型水道亦能保持現有水流,又強調現時的水深和海泥厚度與以往項目類似。
對於林超英批評當局提出的近岸填海成功案例可比性的質素,當局則指,兩者的技術類似,直言「已克服晒技術性問題」,不會「爛尾」,稱「我哋唔好睇外國」。
綠色和平批評,土拓署以「純工程技術問題」,淡化社會對「明日大嶼」填海的質疑,批許做法是「轉移視線」,而外國的例子證明填海的必要性成疑,最終會導致「爛尾」,促請當局在公眾諮詢期間,正面回應社會的疑慮。

▼3月2日 「明日大嶼」交椅洲人工島傳媒簡介會▼

+1

方學誠表示,當局的生態調查顯示,在交椅洲、小交椅洲和周公島的沿岸淺水地方,發現到石珊瑚群組,「都有大約200米嘅闊度」,形容範圍較大,生態價值亦較高,為避開有關石珊瑚群組,當局最終以三島方案填案,提供一條闊約200米的Y型水道。

為避開石珊瑚群組 建200米闊Y型水道

他續指,200米的水道已很闊,「比而家嘅城門河闊少少」,令日後的水流速度可以合乎填海一帶所需,強調「加埋做咗我哋三個島之後,個(水流)變化係輕微。」

對於綠色和平及本土研究社發表全球人工島研究的報告,指海外項目的「爛尾」率極高,質疑交椅洲人工島填海的成效。方學誠則指,「填海造地,我哋唔好睇外國」,強調本港有足夠的填海經驗。

他又反駁林超英指近岸填海與人工島填海無可比性的質疑,方學誠指,兩者的填海技術類似,又指「大同細其實分別唔大,最主要正如我所講,水深係一個考慮,更加重要考嘅慮係海泥嘅厚度。」

香港累積多年填海經驗從沒爛尾

他說,機場第三跑道和東涌東填海區的水深,前者平均約為4至8米,後者則為3至5米,而石鼓洲填海則達12至15米,強調與今次相若,達11至12米水深的項目「以前都做唔少」,而今次項目海泥厚度約20米,與上述的項目類似:「咁多年我哋香港累積咗咁多經驗,如果有啲朋友講『爛尾』?冇呢啲咁嘅情況,從來都冇出現過,全部都係完成!」

▼明日大嶼最新概念圖▼

+6

CBD3採「垂直混合用途概念」於一廈

鍾文傑則提到,交椅洲人工島的A島將會發展成第三個核心商業區(CBD3),並會以「垂直混合用途概念」規劃,亦即住宅、商業和零售會設於同一幢大廈。他解釋,疫情後,不少辦公室被丢空,失去活力,故垂直混合概念能令CBD繼續充滿朝氣,而法國等地已開始流行有關規劃。

他續指,三島合共可提供最多21萬個單位,將可容納50至55萬人口,與沙田馬鞍山相若,但由於人工島是新造的土地,在規劃上無制肘,故有信心可做到CBD3和原區就業的理念。

「明日大嶼」公眾諮詢月尾結束

「明日大嶼」的公眾諮詢將於本月尾完結,方學誠透露,有關專題網站至今錄得約7,000個點擊率,6個展覽館合共有約9,000參觀人次,至今合共接獲200多個意見,當局將會整合有關意見,並改善現有方案。

綠色和平和本土研究社的研究指,近8成逾一千頃填海項目爛尾,認為明日大嶼亦有同類危機。左起: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陳可淳、本土研究社成員黃肇鴻。(資料圖片/何瑞芬攝)

綠色和平表示,當局擬用Y型水道避免對生態造成影響,惟海洋生物對水底環境條件敏感,憂慮單靠Y形水道無法妥善保護附近重要性較高的石珊瑚群;加上填海工程更動輒進行數十年,期間所使用的工程船、機器等亦會污染海洋生態,強調填海對環境的影響無法逆轉。

該環團續指,土拓署今日將社會上對交椅洲人工島於規劃、財務、環境、違規、工程的五大質疑,淡化為純工程技術問題,批評做法是「轉移視線」,強調明日大嶼規模龐大,與香港過往的填海項目,在規劃、技術、用途、所需的基建配套等,難以相提並論,而海外例子近八成「爛尾」,反映了填海的必要性成疑,憂慮本港將重蹈覆轍,促請政府在正面回應社會的疑慮前,別硬推填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