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禁膠|台灣企業承擔責任 全家引循環杯領消費者減塑到立法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餐具禁膠系列三之一:推動禁膠責任誰屬】政府最快在今年第四季率先禁止餐飲處所向顧客提供膠餐具,同步禁售,違者最高罰款10萬元。改變近在眼前,環保團體形容本港減塑情況是「每個人都係等緊答案,唔係揾緊答案」,認為消費者之所以慣用「即棄」產品,是源於企業的「創造」,影響大眾在生活上的選擇,解鈴還須繫鈴人,企業應自行尋找塑膠用具的替代品。

要從零走到一,鄰近城市台北,帶頭推動減塑的,不是政府,亦非環保團體,而是在商言商的企業,並且由非常「貼地」的便利店做起。台灣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率先引入「循環杯」借還服務,初創公司「環海淨塑」負責清洗,逐漸擴展至全台十分一的分店參與。有了成功經驗後,「全家」邀請其他餐飲企業組成「循環杯大聯盟」分擔物流成本,推動更多市民習慣使用「循環杯」。

這套由商界帶動民間減少使用即棄餐具的做法,至去年台灣推動「重用杯法案」時,奠下基礎。《香港01》親赴台北,以系列報道,當地企業如何與初創公司合作引入循環杯借還服務,降低成本吸引消費者減塑,再看政府如何以法規禁膠。

▼全家引入循環杯 東亞首個連鎖便利店減塑示範▼

+6

台灣的第一步:小商圈先行 以優惠驅動

「我們現在一年大概賣2億杯飲料, 因為現在願意帶環保杯(自備飲料杯)的人已經到兩成了,換句話說,一年大概就是少了4,000萬(杯)的垃圾……竟然一年原先製造這麼多的廢棄物,可以透過推動去減少,我覺得那個就是我們應該要負起的責任。」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表示,相信社會上有一群人重視環保之餘,亦重視便利,外出或懶得自備飲料杯,餘下八成消費者,則是店內借用循環杯的潛在客戶。她認為社會對循環杯借用服務有所需求亦有市場,只是因為消費者對服務的認知仍不足,所以沒有跨出第一步。

全家在台灣的分店數目超過4,000間。去年3月,全家宣布於400間門市提供循環杯借還服務,成為東亞首個大規模引進循環容器的連鎖便利店。此前,全家早於2019年在小琉球推行;兩年後,則先後於市政府大樓的半封閉式商圈及台中的小商圈推廣,由於商圈分店的密集度高,創造了循環杯「A店借,B店還」的便利性。

全家便利店在台灣到處可見,非常「貼地」,全台十分一分店有提供循環杯使用。(香港01圖片)

吳采樺指,年輕族群相對較為重視企業是否實踐環保行動,不過真正願意為環保花錢的卻是年長市民,估計與經濟條件有關。她坦言,無可避免需要以優惠驅動消費者借用循環杯。同時,優惠的存在也令店員更有機會推廣, 鼓勵消費者首次使用循環杯,認為優惠必須維持:「可能不能取消,因為我們還是希望『量』先要建立起來,才有辦法講下一步。」

成本何價?

「全家」使用的循環杯由環保企業「環海淨塑」製造,去年開始合作推行「PlastiCircular 塑環真®循環杯行動」。市民只需要以LINE於官方帳號註冊為會員,在全家購買飲料時掃描二維碼,則可使用該店提供的循環杯盛載飲料。消費者使用完畢後簡單清洗,3天內將空杯歸還至任何一間合作門市。

▼台灣全家借還循環杯三部曲▼

+2

「全家」需要承擔每月向「環海淨塑」租借服務的成本,推行店鋪的數量愈多,費用愈高。吳采樺指,引入循環杯服務比起使用一次性紙杯,成本高出5倍以上,最大原因是目前使用循環杯的人數不夠多,未能達致規模經濟效益。

組聯盟分擔物流成本 保產業鏈

已用過的循環杯需交還「環海淨塑」的廠房清洗消毒,通過品質檢驗之後,再送回各分店,物流成本是部份小型企業未能起步的原因。有見及此,全家於今年4月與6大產業、8大品牌,包括炸雞店及早餐店,組成「循環杯大聯盟」,令其他企業可沿用「全家」的物流體系引入循環杯借用服務。吳采樺說,引入循環杯借還服務初期,使用人數一直維持低位,直至可借可還分店數目增至400間,借還循環杯的人數才有所提升,有感便利是拉高使用服務人數的關鍵原因。「循環杯大聯盟」成立之後,使用人數上升逾兩倍,趨勢持續向上,亦有更多市民得知循環杯借還服務。

如果我們循環杯,我們先不要想說到兩成,如果哪一天我們循環杯可以推動到一成就好,等於又再少了2,000萬,加起來就少了6,000萬(一次性杯子)。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可以去努力的目標。
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
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表示,未來持續推動循還杯借用服務,希望餘下八成消費者之中,至少一成消費者會借用循環杯。(陳葆琳攝)

「我們其實是看到那個循環杯的產業鏈,很怕它斷鏈。」她表示,倘循環杯使用人數長期不增,提供循環杯租借服務的初創公司未能獲利,投資過千萬的循環杯清潔線難以生存下去,產業鏈斷鏈亦令企業難以達到政府對於循環杯使用的要求。吳采樺坦言,過往只是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所創造出來的廢棄量很高,未來持續推動循還杯借用服務,希望至少一成消費者借用循環杯。

環團:「即棄」銷售模式是企業創造

綠色和平香港辧公室減廢項目主任譚穎琳強調,源頭減廢不只是消費者責任,縱然企業在減塑上需要花很大的力量作出轉變,但是著重「即棄」的銷售模式,本來就是由企業創造出來,銷售模式影響了我們生活的選擇,「線性經濟」由生產設計直至銷售,均涉及環境成本,源頭減廢對於他們而言並非額外要求,只是他們本來應該負擔的生產者責任。

佢(商家)只係話畀你聽,前面嗰杯咖啡好靚,即棄嘅嘢好衞生好美麗,都係啲marketing(行銷策略)嘅打造,但後面嘅環境成本,對於海上嘅污染,環境嘅污染,甚至係講返我哋社會一路都承擔緊嘅,就係堆填區嘅價錢、每次運垃圾嘅費用,其實呢啲都係我哋嘅納稅人,其實我哋每個人都付出緊嘅代價。點解呢樣嘢會出現,都係因為生產者嘅責任。
綠色和平香港辧公室減廢項目主任譚穎琳

她形容本港減塑的情況是「每個人都係等緊答案,唔係揾緊答案」,各界反映沒有替代品之時,企業亦應有責任自行尋找解決方案,認為連鎖式企業應先行出第一步。譚穎琳說,企業投入資源引入重用系統是無可避免,亦需撥備資源了解本港消費模式。她指,重用餐具的成本起初通常不菲,但即棄餐具價錢之所以便宜,也是因為多年來經過反覆設計、生產及量化。

一次性產品未反映環境成本

綠色和平台北辦公室減塑專案主任張凱婷指,企業只是把原本採購一次性紙杯作為盛載咖啡容器的費用,用以購買循環杯借還服務,「紙杯,為甚麼會說它的成本會跟這個(循環杯服務)差那麼多,是因為其實他們的一些環境的成本,是沒有被反映在這個產品上面。」她相信,未來一次性產品的費用也會越來越被具體化,可重覆使用的產品的費用應該如何分擔,是未來的討論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