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醫生|首批10人醫管局工作 一對一培訓2個月已可獨立工作

撰文:呂穎姍
出版:更新:

本港公立醫院醫生流失嚴重,醫管局早前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至今十名參與計劃的醫生已經投入醫管局工作近五個月,當中3名醫生在瑪嘉烈醫院內科部門工作。其中在瑪嘉烈醫院擔任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的匡煜坤表示,原於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任副主任醫生,他說初抵港時確實感到十分困難,不過幸有醫院安排一對一培訓,他在兩個月後已可獨立工作。

負責帶領他的副部門主管楊耀昌表示,其實兩地在醫療方案沒有大差異,亦都收到不少病人大讚內地醫生細心,認為交流計劃無加重本地醫護負擔。負責計劃的醫管局行政經理關慧敏表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成功,未來會擴大計劃。

進入內科被「奇難雜症」難倒 需時間適應用英文為主

眼前身穿印有瑪嘉烈醫生袍、說著流利廣東話的匡煜坤,如不特別提及亦不會發現,原來他就是首批「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來港的十名醫生之一。他在內地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及危重症副主任醫生,在去年新冠肺炎第五波時亦曾因抗疫來港,對本港醫療制度有一定認識。惟來到收納「奇難雜症」的醫院內科部門,他笑言初到埗時確遇到一定困難,小至使用臨床醫療資訊管理系統(CMS),大至要安排病人的跟進方案,此些在內地時從未接觸。

那語言方面又有沒有問題呢?匡煜坤表示,香港的醫療制度一直以英文為主,相反內地則以中文為主,即使自己英文水平不算差,但都要一段時間去適用。至於與病人和同事溝通方面,他則自言無問題,因為自己是廣東人也懂廣東話,只是間不中詞語說法可能會與香港有一些不同,如港人常說「收工」、廣東人則會說「下班」等。

其實我都係睇TVB大,所以有啲詞我都聽得明。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顧問醫生匡煜坤

▼4月17日 首批共83名來港交流內地醫護人員抵港▼

+2

培訓兩個月可獨立工作 感醫人方法大同小異

醫院安排一對一培訓給匡煜坤,他在兩個月後已可獨立工作。到專科門診看症、支氣管鏡檢查、巡房等,通通難不倒他,惟由於其內地專科資格未有在醫專承認,故在進行如支氣管鏡此類介入性治療時需要內科專科醫生監察。他指兩地醫人的方法都是大同小異,略為不同的只可能是大家的用藥指引不同,如抗生素的基礎劑量的差異,但醫管局事前已有向他提供相關指引,故不是大問題。

在內地看開肺癌病人、在港只看普通科會否有感大材小用?他說沒有此感覺,因為大家都是為病人做服務,加上如看到有肺癌的病人,他會與本地醫生討論治療方針,並提供建議。他亦笑言,本港與內地要看的症都很多,但內地則超時工作較多,而本港則盡量會在工作時間內完成,變相用膳時間相應減少,「咁咪食少啲嘢,當減肥囉。」

匡煜坤獲醫院一對一培訓,他在兩個月後已可獨立工作。(梁鵬威攝)

明年合約期滿後回內地跟進研究

工作近五個月,匡煜坤認為已適應本港的醫療制度,亦大讚本港的臨床醫療資訊管理系統(CMS)好,可以紀錄每個病人在不同醫院的情況,方便做跟進工作;而本港醫生醫學水平平均都高,而內地不同醫院水平會有參差。他表示,會將此些「理念」帶回內地與同事分享,希望令內地醫生更願意投放心力在臨床研究及認識。

匡煜坤的合約下年2月到期,被問到會未來會否留港工作,他則笑言,想先回內地處理跟進中的研究,至於未來會否再來港則交給時間去決定。

+2

副部門主管:不少病人大讚內地醫生細心

負責帶領他的副部門主管楊耀昌表示,現時有三名醫生在瑪嘉麗醫院內科部門工作,當中兩名為呼吸科醫生,一名為傳染病科醫生,在一對一培訓後兩個月,都已經可以獨立工作。他表示,其實兩地在醫療方案沒有很大差異,亦都收到不少病人大讚內地醫生細心。他又指,交流計劃沒有加重本地醫護負擔,因過往醫護都會帶醫學生實習訓練,認為形式亦差不多。

醫管局行政經理:首批獲聘海外培訓醫生本月底抵港

負責計劃的醫管局行政經理關慧敏表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成功,未來會擴大計劃,如增加交流人數、參與專科的範圍及交流模式等,亦會探討本港醫生可以上內地醫院進行交流學習。她亦提到,醫管局近日多管齊下去邀請醫生來港工作,如早前特意到加拿大及英國招聘,現時已錄取澳洲及英國近100名的醫生,當中有近60至70人已簽約,首批醫生將在本月底抵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