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與長者編寫患癌長者手偶表演激勵病人 獲社署頒季軍獎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即使人到暮年,也可老有所為。社會福利署昨日(1日)舉行2023老有所為活動計頒獎禮,「耆異.偶緣」獲選為全港最佳「一年計劃」季軍。該計劃讓長者與青少年共同製作手偶劇,上演真實抗癌故事,增加跨代連結。

「耆織交享樂」項目則獲黃大仙及西貢區最佳「老有所為活動計劃」獎,計劃推出多元活動,包括「共創積木畫」,逾200位長者耗時兩個多月,用14,336塊積木砌成畫,提升他們的能力感。

「耆異.偶緣」計劃團隊獲選為2022-23年度全港最佳「一年計劃」季軍。(社會福利署提供圖片)

青少年編寫劇本 與長者用襪製成手偶表演手偶劇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推出「耆異.偶緣」項目,由青少年訪問探索不同長者的生命故事,集結成冊並送給長者,當中選出一個關於患癌長者由懼怕治療到接受的故事,製作成手偶劇。

該中心社會工作幹事王小姐表示,活動參與人數有786名,其中包括約100位長者及200位青少年,由青少年編寫劇本,並與長者一起學習利用襪子製成手偶並於社區表演手偶劇。她指,計劃可以促進長幼共融及增加跨代連結,達致「老幼所為」。

患癌長者義工病情反覆 以故事主角自我勉勵

曾確診鼻咽癌、75歲的寶儀,對劇本中同樣患癌的主人翁的經歷深有共鳴。寶儀在2019年5月確診鼻咽癌,接受治療及康復後,她希望繼續學習充實自己,故參與女青舉辦的各類活動,包括如何應用手機、電話問候及探訪長者,更參與手偶劇的製作及多次演出。不過在今年1月手偶劇正式出演後,她於2月發現病情復發,現時仍需每月複診,鼓勵自己與故事主人翁一樣堅強面對。

寶儀介紹劇中主人患上癌症並害怕接受治療,後來獲得朋友及好醫生的鼓勵支持。她最記得某次到幼稚園演出後,有一位患病婆婆稱本來不打算接受治療,但受故事鼓勵而改變心意。寶儀深為感動,「我哋係將呢個布偶人性化,將佢注入生命,等佢有生命力同埋想像力,希望藉著佢同社會有一個對話,帶出一啲正能量。」

手偶劇三大挑戰:手口同步、背台詞、手痛

首次接觸手偶、63歲的Pauline表示,形容製作手偶劇「好大挑戰」。她解釋表演時因有舞台布簾遮擋視線,無法看見自己的手部動作,說對白時與手部動作同步有難度。一場表演為45分鐘,由於舞台矮小,表演時需要跪下。

她說因年紀大難免記性差,背台詞亦為一大挑戰,加上練習多次亦導致手部關節疼痛及肌肉抽筋,但故事本身成為她堅持下去的動力。

中心社會工作幹事王小姐表示,計劃後成立了3組持續性小組,並連結了區內的8間機構長遠合作。(洪芷菁攝)

中心社會工作幹事王小姐指在活動計劃內連結2間中學、1間大學招募青少年義工、及連結2間安老院舍及1間和營院舍合作演出。計劃完成後,他們成立了三組持續性小組:手偶工作坊、手偶製作組及表演組,並連結了區內的8間機構長遠合作。

竹園區神召會慈鳳長者鄰舍中心推出「耆織交享樂」項目,歷時兩個多月,拼砌出一幅積木畫。(洪芷菁攝)

逾200長者用14336塊積木砌成畫 獲得能力感

來自黃大仙及西貢區的竹園區神召會慈鳳長者鄰舍中心則推出「耆織交享樂」,活動多元,包括不同義工探訪長者活動、藝術創作培訓以紓解壓力及表達心意、各式興趣班如共創積木畫、皮革班、製作玩具等。其中積木畫,共有約230多名長者合作利用14,336塊細小積木,歷時兩個多月,拼砌出一幅鑽石、長者、鳳德邨及獅子山等圖案的積木畫。

84歲的珠姐是砌得最多積木的人,共砌了約360塊,當積木畫完成後,她形容非常滿足。(洪芷菁攝)

84歲的珠姐是砌得最多積木的人,共砌了約360塊,當積木畫完成後,她形容非常滿足,甚至每晚睡覺時也會惦記在心,「真係開心啊,愈睇愈開心。」珠姐拍攝積木畫給子女看,他們十分讚賞。

慈鳳中心社工杜偉邦指,長者很多時自我否定,「第一句就話乜都唔識啊,唔知點玩啊,冇咁好眼力啊,我眼又朦,耳又聾......」他表示,長者絕對有能力完成,只是需要一個平台發揮,故希望藉活動讓長者運用手指砌積木,獲得能力感。

杜偉邦提及,計劃亦推出免費刊物「銀芽」約有三年,希望「老人家都可以成長發芽」繼續發展自我,提供如畫畫及運動等教學文章,並曾在疫情期間寄送至長者住址信箱中。他又表示,「耆織交享樂」計劃總義工有155名,活動受惠人數有2423人。

社署每年均舉行「老有所為活動計劃」頒獎典禮,並設多個獎項,以嘉許參與團體。在今年的頒獎禮上,「耆異‧偶緣」獲選為全港最佳「一年計劃」季軍、「耆織交享樂」亦獲黃大仙及西貢區最佳「老有所為活動計劃」獎。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