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時快時慢勿成習慣 心房顫動變中風為常人五倍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心跳突然紊亂加快,相信大家都會提高警惕,但原來不少人習慣了心臟時快時慢的感覺後,便不自覺忽略,紊亂的心跳甚至可能半夜熟睡時才出現,令大家防不勝防。據經驗,心房顫動容易侵襲年紀大、肥胖、糖尿病或高血壓人士,引起中風機率更是常人的五倍。高危一族特別要留意,千萬勿忽視心悸、心翳或暈眩症狀。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心臓科專科醫生李家輝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心臓科專科醫生李家輝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正的一種,因為心跳的頻率出現問題,心房的電流不規則運作,未能將血液正常地泵至心室,令心房容易積聚血塊。血塊一旦上腦,就會引致中風。

並非所有心房顫動患者都會出現明顯症狀,有症狀者一般會有心悸、心口翳、暈眩、氣促,亦有機會肺積水。患者的心跳會時快時慢,快的情況下,有機會由正常的每分鐘60至100下,升至120至200下左右。

心房顫動一般分三個階段,最早期是陣發性,大部分時間心跳正常,但會突然間有短時間的心跳紊亂,可能持續少於一分鐘至48小時不等,隨時間有機會發作得愈密及愈長。持續性的心房顫動則是發作時症狀持續超過48小時,且不會自行回復正常心跳,要依靠藥物、電擊術或消融術等治療去回復正常心跳。最後階段則是永久性的心房顫動,即使有藥物或手術都無法逆轉病情。

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正的一種,因為心跳的頻率出現問題,心房的電流不規則運作,未能將血液正常地泵至心室,令心房容易積聚血塊。(視覺中國)

目前,本港65歲以上人口約有7%患有心房顫動,研究及經驗所見,除了年紀大,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或心瓣疾病、肥胖、甲狀腺亢進、吸煙飲酒等人,都較高機會患上心房顫動。

並非所有人都會感覺到自己心跳變快或變慢,尤其部分人習以為常便會忽略;部分人則日間時沒有病徵,熟睡後心跳始出現紊亂,這些情況都令患者難以察覺。不少前來求醫的病人配戴心電圖檢測期間,不一定能捕捉到心跳時快時慢;尤其那些一星期才出現一至兩次症狀的病人,我們就會建議他監測七日的心電圖。如果病人一年才出現幾次心跳紊亂,實際操作上難叫病人全年都「陀機」,我們會建議他購買有心電圖功能的智能手錶,或智能手機心電圖機,有助監察心跳,檢測是否有心律不正的情況。

患者心跳突然加快,無論是什麼情況,應該立即求醫。(資料圖片)

患者心跳突然加快,無論是什麼情況,應該立即求醫。導致心跳快的原因很多,首先要找出源頭,若是心瓣疾病導致,要先做手術解決心瓣問題。甲狀腺亢進、睡眠窒息症也會導致心跳加快。當排除是以上疾病導致後,就能診斷心房顫動是否由左心房的肺靜脈血管電流不穩定而導致。

早期病人可靠服藥減少復發率,或進行脈衝場消融術,較傳統消融術少併發症及有更好預防復發率。另外,醫生亦會判斷病人的中風機率,再決定治療方案,包括是否可處方薄血藥減低血塊形成。若病人不宜服薄血藥,可選擇微創手術,將封堵器植入左心耳去阻止血液凝固成血塊。

有心房顫動的患者,並非完全不能運動,只是避免進行太劇烈運動,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的帶氧運動,例如急步行、行山、行樓梯等,保持身體健康。(資料圖片/顏銘輝攝)

雖然年紀大會增加患心房顫動風險,但事實上,不少健康生活習慣可降低患上心房顫動機會,尤其戒煙戒酒,多做運動及避免三高飲食等,可某程度上減低自己成為高危一族機會。至於有心房顫動的患者,並非完全不能運動,只是避免進行太劇烈運動,建議每日進行30分鐘的帶氧運動,例如急步行、行山、行樓梯等,保持身體健康。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