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冗長偉論不如適時轉換話題 跟同事日對夜對注意5大溝通要點

撰文:中和出版
出版:更新:

編按:在職場無可避免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同事,大部分都只是點頭之交,要維繫長久且有質量的人際關係並非易事。以下節錄自《圖解人際協調—職場成功人士都這樣做》一書的內容,將教你怎樣才能有效避開中伏位置,在人際交往的實踐中順暢前行。
撰文:速溶綜合研究所

人際交際中有甚麽需要注意?(按圖了解):

+22
怎樣才能擁有長久、堅固的人際關係?

不進行無聊的攀談

沒有價值的漫長攀談給人的感覺就像在閱讀一部冗長而無趣的小說,也許作者自己樂在其中,但讀者早已打起了哈欠。在日常交流中,說太多無聊的話不但會讓人覺得不耐煩,還可能讓他人對你的印象變得負面,由此懷疑與你交往的價值。

我們認為,在往來中,禮貌的寒暄和適當的問候是必要的,如果你足夠幽默,還可以選擇在工作的午休和茶歇時間,與同事三五成群地聊些有趣的話題。但在閒聊時請一定記得觀察大家的反應。比如小洋對昨晚的足球比賽興致勃勃,但如果觀察到聽眾只是露出禮貌的微笑並沒有接話的意思,或者有人開始低頭撥弄手機的時候,說明聊天已經陷入了冷場,這時候應該適時打住,轉換到新的話題或者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其他人。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轉換話題或結束交談,才算基本學會了控制交流的節奏。

相關文章:一句「我都係」竟將話題終結? 懂6大健談技巧同事定視你為心腹

+16

繞道是非

議論是非永遠是辦公室交際最忌諱的一個行為。大家聚在一塊討論他人的長短,當時可能會覺得很新鮮、很歡樂。但一方面這對被議者是一種不善,你無法排除「有一天被他(她)知曉」這種情況,而一旦發生,他(她)即會對你產生非常壞的印象;另一方面,每場議論的參與者事後也許都會不自覺地想到,今天我們在說別人的是非,明天你是不是也會在別人跟前說我的長短呢?或者你會不會將這些是非傳播出去呢?由此產生這種相互不信任的死局。

我們應該成為他人眼中遠離口舌是非的人,這樣無論何時,我們都不會因一時的八卦衝動失去值得相交的人。即使當有人主動與你討論他人是非的時候,也不要口快作答。最好的辦法是抱以禮貌性地微笑,表示自己不知道或對他人的是非不感興趣。不必要得罪想與你嚼舌根的人,對方在得不到你的共鳴時自然會停止這個話題。

相關文章:【人際關係】被口賤同事秒速撻着? 職場3句口頭禪最易惹人反感

+7

善待後行者

職場中存在等級之分,這是因大家的職位和入職年限不同產生的。我們應當善待每個人,尤其是暫時不如自己的人。不要因為自己比他人略懂一二,就洋洋得意而拒絕與他人交往。在商業社會,等級的金字塔永遠都在變化,我們無法詳盡預測每個人未來的可能性。今天經驗比自己欠缺的後輩,通過其暗自努力,明天就有可能大放異彩,成為自己最默契的夥伴或者競爭對手,甚至是我們的上司。我們與人為善,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給予他人便利,說不定也會在將來某一天得到很好的回報。即使沒有實際的反饋,我們也能讓人心存感激,為自己的順風航行增加一份正面的力量。

表達不含糊

職場人際往往被人們看成是利益交錯的圈子,能夠不含糊而中懇地表達自己的人更容易打動別人。說話率直的人常常帶給人誠實的感覺,又因為坦誠會被當作非常珍貴的特質,從而讓人安心交往。

當然,我們這裏說的率直,並不是不經大腦甚麼話都直說。若是過於直白反而會適得其反。所謂表達不含糊,是要求我們在與人溝通時具備表達的勇氣、斟酌的心思和說話的藝術,對一目了然的事實不隱瞞,對合理正當的建議不拐彎抹角,為人處事展現出自己的坦誠和率直,這麼做反而更讓人願意以誠相待。

質量比數量重要

我們結交的對象應當是能成為自己導師的那群人。我們培育的人際關係建立在真摯的基礎之上,並不是簡單的泛泛之交。逢年過節的群發郵件和日常會面的點頭微笑能給他人留下親切的好感,但不足以建立起彼此互相信任的基礎。因此根據不同的具體特定階段,在我們頻頻遞出名片之後,更應當有選擇地深耕對應的人際交往對象,精心培育出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對於有的結交對象,我們可以一直維繫在工作上的夥伴關係;而對於有的人,我們可以深入發展為自己的良師益友。鑒別出能讓自己學到知識和經驗、能給予自己正能量的人,集中更多精力發展與他們的關係。

作為初入職場的小菜鳥,我們充滿熱忱但難免青澀,也許免不了一路跌跌撞撞。人際協調技能此時更像一面護盾,它的加持或許不能讓我們扶搖直上,但它能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得以成長和成熟,終會實現在職業生涯中拓展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廣闊天空。

相關文章:工作犯錯不知「衰」甚麼? 9個錯誤累積經驗時應避免|自我管理

+28

相關文章:到處樹敵或易崩潰只因EQ低? 11個行為評估情商高低|自我管理

+18
香港中和出版

書名:《圖解人際協調—職場成功人士都這樣做》
作者:速溶綜合研究所
用圖解形式,為讀者淺談生活各方面的有趣知識,提高讀者的身、心、智健康與能力。滙聚各專業領域的專家,針對職場、心理健康、社會及經濟等問題進行研究及寫作,深入淺出,萃取實用的知識,以簡明的圖解形式為讀者闡明。

【本文獲「中和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