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才|都是在捱為何來港搵工?內地人:香港職場性價比比深廣高

撰文:深圳微時光
出版:更新:

在社交平台上,一位37歲的深圳二孩媽媽,分享了最近她在香港的求職經歷——面試一周找到新工作,在整個求職過程中,沒有面試官問起她的年齡和婚育狀態。

這段分享引發了極其熱烈的討論,討論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是在香港職場工作多年的人,對此似乎習以為常,「香港公司不會問你結婚、生孩子,年齡這些隱私問題的,能力、經驗和學歷是招聘的關鍵指標」。一位女性用戶特別提到,自己52歲,最近剛剛找到一份新工作。

另一種是經歷過深港兩地職場,或者在深圳職場沉浸多年的人,他們陳述的,大多是內地「35歲即失業」的職場年齡危機,以及大多數女性都遭遇過的,與婚育相關的性別歧視。

2019年,彭友林在香港讀完研究生後,因疫情等因素,放棄了當地的工作機會。過去三年,他先後在廣州、深圳各打過一份工,經歷過欠薪,加班等職場毒打之後,他計劃再去香港,尋找新的機會,「相比廣州工資低,深圳加班狠,香港的工作,性價比是最高的」。

香港女孩賀竹深今年在廣州一所高校讀大四,她身邊的同學,大都在應付考公或者考研。她計劃本科畢業後回港求職,「香港很急、很快,但不卷。職場下限也要高一點,你總能找到活兒幹,就算是去麥當勞,也是可以實現溫飽的」。

在職場內卷白熱化的今天,如何跳出這套競爭規則,是每個人不得不思索的問題。彭友林們,也在用抓得住的機會,嘗試另一條路徑。

相關文章:轉工|沒一技之長卻急須高薪工作 網民推介這些「肯做就有」職業

+2

「性價比最高的職場」

按照彭友林最早的職業規劃,畢業後在香港找份工作,「月入幾萬不是問題」。

現實給了他沉重打擊。畢業前夕,他拿到香港一家公司的offer。考慮到當時香港局勢混亂,他計劃先回廣州工作一段時間,再返港尋找機會。回到廣州後,長輩推薦他到一家足球俱樂部工作,月薪6000元人民幣。

很快,疫情來臨。他在足球俱樂部工作待了一年多,受地產行業影響,俱樂部運轉舉步維艱,在他工作的最後三個月,公司連薪水都發不出來。

彭友林的第二份工作在深圳,收入比之前高了一截,工作強度也比之前強了許多。他主要負責業務推廣,每天要應付的事務繁重瑣雜,經常在夜裏11點回覆客戶問題。工作與生活攪在一起,令他不勝其煩。

從相熟的朋友口中,彭友林了解過香港的職場生態,「香港的福利保障都要好一點,大家心態上沒有這麼強的危機感,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下班就是下班,一般沒有人下班後還找你。」

「廣州沒有深圳卷,機會也沒有深圳好。廣深港三個地方,香港性價比是最高的,薪酬更高,工作強度也沒有深圳大,深圳是又累薪資又低。」 這是彭友林對三地職場的印象評價。

離開香港三年,彭友林的簽證早已過期。他計劃找好工作後,與持有香港工作簽證的女友登記結婚,以此解決簽證的問題。

女友袁園2017年從香港一所高校畢業後,便留在當地從事保險工作。疫情來臨之前,她的工作、生活順風順水,「收入還不錯,那是香港黃金時代的尾巴」。

袁園和彭友林都認為,香港在短時期內,回到2019年之前的「黃金時代」幾乎不可能,但兩人還是更向往香港的機會和工作環境。

「在深圳這三年太焦慮了,這跟在香港的焦慮不一樣,香港是渴望向上的焦慮,在深圳,是找不到路的焦慮。我身邊很多深圳朋友,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疫情之後,袁園從香港搬到深圳生活,受疫情、封關等因素影響,每年銷售保險賺到的錢,比起之前縮水了一大半。

與賀竹深一樣,袁園也認為,香港對普通打工人要更友好一些,「香港的收銀員,一個月都有一萬七八,你願意吃苦,還是能賺到錢的」。

今年一月份,港府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由每小時37.5元調升至40元。根據特區政府公佈數據,2022年第三季,香港就業者每月收入中位數為2萬港幣。

相關文章:搵工|投身10大新興行業減失業風險 不懂大數據、AI還有這些選擇

+41

「撿漏」的好時機

過去三年,受通關政策影響,賀竹深回香港的次數寥寥可數。今年春節,賀竹深回港待了兩個多月,她在熟悉的生活半徑內,覺察到香港經濟的一些微觀變化。

賀竹深家附近的幾條街道,疫情前是遊客們最愛光顧的地方,街兩邊分佈着大量的藥房、珠寶店。今年回家,她發現這些店舖,大都被本地餐飲和咖啡店取代。

「感覺服務本地人的餐飲業反而更旺了,以前服務遊客的那些生意,確實衰落了。新聞上講,蓮香樓這些香港老店關閉了,據我了解,有些知名老店,疫情前更依賴遊客的消費」。

賀竹深也發現,香港本地餐飲比以往更親民了,「出現了很多30元兩餸一湯的盒飯,這個以前是沒有的」,這也是過去三年,香港餐飲業的求生策略,「很多原來做高檔酒樓的老闆,為了應付疫情的衝擊,轉做快餐外賣了」。

除了經濟生態上的微觀變化,在香港同齡人身上,賀竹深能感受與內地不一樣的競爭氛圍。

去年年底,她回到香港參加聚會時,發現臨近畢業的朋友們,就業心態相當輕鬆,「普遍想的就是過完年,二三月份再說吧」。

在賀竹深的印象裏,香港多數大學生,大學畢業後會直接進入職場。香港職場在招人時,對文憑的評判也更理性,「有個前輩跟我說過,如果你做的不是技術含量特別高的職位,本科生是最好的,如果你是碩士,老闆會有點猶豫,如果你是博士,老闆可能就把你刷掉了」。

在廣州的同學中,考研、考公是大多數人的畢業選擇,「很多人進入大學,就開始規劃考研(究生)或者考公(務員)」。

除了考研考公,很多同學也不敢放棄其他選項,「身邊的人都在實習,有些貼錢去實習,豐富自己的簡歷,或者爭取秋招、春招等各種機會。大環境的競爭太激烈了」。

在賀竹深熟識的香港同齡朋友中,大家會利用寒暑假,去嘗試不錯的實習機會。平時課餘時間,大多數人會選擇奶茶店、服裝店兼職,「就是想賺點錢,並不是豐富履歷」。

「香港沒有那麼卷,反正你最後總是有一份工作做做的。香港的工作強度還是很大的,很急、很忙,但競爭的人沒有那麼多。卷人也有,不過整體氛圍沒有特別卷的意識。」

根據近期搜尋香港工作機會的見聞,彭友林發現,當下的就業形勢比他2019年畢業時要樂觀許多。

他先後向幾個相熟的香港朋友打聽過工作機會,對方很快就給出了回應,「他們公司裏都有在招的合適崗位」。彭友林正在爭取的一些意向崗位中,不乏收入可觀的工作機會。

他的經歷也側面印證了香港當下的就業市場現狀。

2020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到,過去兩年,香港流失勞動人口達14萬。港府2022年9月就業及空缺統計報告顯示,零售業空缺4995人,航空運輸業空缺3532人,金融服務空缺4468人,教育行業空缺7905人。也有人形容現階段,是外地人才去香港「撿漏」的好時機。

香港一位高端獵頭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到,香港初級人才市場一直處於不飽和狀態,本地畢業生數量滿足不了市場需要。而且,由於過去兩年中高端人才流失,不少公司更加重視初級人才的培養及晉升。

去年年底,香港推出了「高才通」等人才引進計劃。根據特區政府公佈數據,截至3月6日,該計劃收到超過1.4萬份申請,申請者一半為30歲以下年輕人。

相比內地,香港職場對30歲以上女性也更為友好。據統計,香港年近40歲女性,就業率為75%。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出版《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22年版)》,2021年香港就業人口中,女性為186.51萬人,男性為180.51萬。

在186.51萬女性就業者中,20歲至29歲女性佔比15%,30歲至39歲、40歲至49歲、50歲至59歲女性,分別佔比 26.79%、26.5%、22%。專上教育程度(大專or本科以上學歷)的女性就業者,時薪中位數為111.1港幣。

「人才荒」現狀下,香港的居住成本也在下降。據香港美聯物業公佈數據,去年12月,香港平均租金下跌4.1%,至每平方米360.9港元。

還未確定工作,彭友林已規劃起未來的存錢計劃,「去香港後,打算每個月存2萬塊,在這邊節衣縮食,一個月最多存六七千塊」。

備註: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延伸閱讀,更多求職搵工狀況】

搵工|市道差時企業最渴求哪種人才?3類人無懼逆市仍是最搶手

+11

搵工|收到公務員履歷一律不錄用?HR稱他們「2件事」比常人差

+8

【本文獲「深圳微時光」授權轉載,微信公眾號:szdays】

多少人經輸入人才計劃來港?

由2012年至2022年,本港共發出54萬個輸入人才計劃相關簽證,詳情看此...

過去有多少訪港人士被拒入境?

2012年至2022年間共有約39萬訪客曾被拒入境,詳情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