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宣揚「新社會把鬼變成人」 樣板戲女性角色被淡化?

撰文:林君穎
出版:更新:

202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發展至今已有將近9,200萬名黨員、400多萬的基層黨組織,推出許多相關慶祝活動。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遊部部長胡和平,曾表示為慶祝建黨百年,要重温紅色經典,今年將復排一批經典作品,如《白毛女》、《紅色娘子軍》等100部不同門類、題材的舞台藝術作品。由上海芭蕾舞團創排、自1964年上演至今的《白毛女》芭蕾舞劇,7月將在杭州大劇院亮相。

《白毛女》有許多改編的戲劇版本,2021年恰逢中共建黨百年,由上海芭蕾舞團創排的《白毛女》芭蕾舞劇,將於7月在杭州亮相。(VCG)

《白毛女》可説是中國大陸家喻户曉的故事。由於1942年毛澤東(1893-1976年)在陝西延安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提出文藝要和工農兵羣眾結合。因此在延安的魯迅藝術學院院長周揚(1907-1989年)的指示下,藝術家根據陜西、河北一帶的民間故事傳説-《白毛仙姑》,改編成歌劇《白毛女》,成為人人皆知的「革命樣板戲」之一。

《白毛女》的故事講述,佃農楊白勞與女兒喜兒相依為命,由於楊白勞向地主黃世仁借高利貸,導致女兒被搶進黃家、遭到黃世仁姦污。喜兒原與農民青年王大春相愛,被黃性侵後喜兒逃到深山,頭髮由黑變為全白。兩年後大春隨軍回鄉,在山洞裏找到喜兒,替她申冤雪恨。

根據民間故事《白毛仙姑》改編而來的《白毛女》,甫推出便大受歡迎。(百度百科)

其實細看《白毛女》女主角喜兒的經歷,可以發現其故事背後,是女性遭到父權制度的壓迫。但為了強調農村內各種社會、階級矛盾,只好在情節上淡化、模糊五四運動以來,知識分子尤為看重的性別、親子兩代人之間的衝突。

為了加強村子裏「村民共同體」的圖像,學者孟悦指出歌劇《白毛女》有兩個更改之處:一是多了開頭的新年場景、二是把到來的幹部換成了喜兒的未婚夫大春。以此突顯親人慈愛、村民善良、和平、無辜的形象。

學者李海燕研究,歌劇《白毛女》到舞劇《白毛女》,經過多次修改,其中刪去喜兒懷孕生子的情節後,昭示着她的身上不會有童話般的情節發展,同時也被模糊了性別身份。如此一來,喜兒成為一個階級民眾的共同象徵:體現中國勞苦人民反抗封建勢力、展現堅貞不屈的奮鬥精神的符號。

成為某個象徵符號(民族共同體)的女性,依然沒有擺脱來自父權制度的壓迫,地主與佃農間的矛盾,可被視作兩個父權制度的衝突。由於女性只是個「象徵」,而非「象徵」的擁有者,女性仍然被看作是男性的私有物。在《白毛女》裏,劇情的重點不在喜兒自身的人權與尊嚴上。

因此本該是描述女性悲慘遭遇的《白毛仙姑》,搖身變成描述農民與地主的矛盾,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與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壓迫,呈現「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白毛女》。在這裏白毛女的性別角色被淡化,凸顯的是其象徵的民族和階級的符號。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前日本著名芭蕾舞蹈家,第一代的日本「喜兒」扮演者松杉樹子逝世。據人民網報道,在1955年,松山芭蕾舞團創始人清水正夫和其夫人松山樹子把中國電影《白毛女》改編為芭蕾舞劇搬上日本舞台,在日本受到熱烈歡迎。1958年,他們也曾首度登陸公演並獲得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