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京奧開幕式讓全球看見中國文化 13年後再在上海締造一場神蹟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編舞家沈偉曾擔任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創意策劃,他為北京奧運會創作的舞蹈《畫捲》,讓整個世界為之驚艷。去年,他的作品《融》,在上海連續展演10場,場場爆滿。這場沉浸式藝術現場,涵蓋繪畫、攝影、文字、物件、影像、聲音、裝置和舞蹈等形式,32位舞者,在4m²左右的方格中起舞,身體之美,近於神蹟,觀眾可以走入其間,隨意穿行,甚至走到舞者身邊,近如咫尺般觀演。讓前往觀演的上海藝術從業者和市民們,都驚呼「見所未見」。

自述:沈偉 撰文:陳沁 責編:陳子文(一条)

沈偉很早便享譽國際,2004年,他將舞蹈界具有「奧斯卡」稱的「尼金斯基獎」收入囊中;去年,他應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邀請,將疫情期間的新作《融》帶給中國觀眾。一条趕赴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記錄下這個令人震撼的現場,並與沈偉深談背後故事。

點擊放大重溫沈偉當年讓整個世界為之驚艷的京奧開幕式舞蹈《畫捲》▼▼▼

+5

人與人,彼此支撐、相連

已經過了知天命的年紀,沈偉仍舊對這個世界充滿旺盛的好奇心。我們在現場見到沈偉的那天,他繞著64個展台,逐一檢查自己的作品。「處女座的」,對細節有極致的要求。他沉浸在自己構造的「大千世界」裏,仿佛已經忘掉了整個周圍世界,只有穹頂藝術中心的鼓風機,持續發出低沉的轟鳴。

一切都是從一個「圓」開始的。初次見上海西岸穹頂藝術中心(尚未建成的上海水泥廠原址),沈偉只看到一片露天的草地,空空的水泥和鋼筋架子。荒蕪待建的空地上,雖然一無所有,但「有一個圓」。 他忽然聯想到,「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意義,「我們把圓看作是宇宙,看作是天。而太極,也是一個圓」,這讓他動了創作的念頭。 應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的邀請,沈偉將原計劃明年在巴黎上演的《融》,留給開放、前衛的上海,將之作為上海徐匯濱江新的藝術地標——西岸穹頂藝術中心的「首秀」。 場地有了,但作品如何呈現,彼時的沈偉尚無明確的頭緒。他只清楚,這個作品,要回到他這些年始終在探討和思索的中國文化。為了構思《融》,沈偉決定去海南閉關,與廣袤的大海作伴。早上6:30,他會準時出門跑步,回來後,彈古琴、讀書、畫畫,讓自己保持靜默與思考。一隻螞蟻,讓他醞釀出這個作品的第一部分。

一個平平無奇的早晨,在喝完水後,他無意間將杯壁上的螞蟻沖進了水槽。頓時,一種難受的感覺向他襲來,「我想,這只螞蟻只是來我這裏喝一口水,但它現在被困在黑黑的下水道,不知道會怎樣生存和呼吸。人的命運也同樣微小,我想,對待螞蟻,也應該像對待人一樣去愛護。後來,我就把這個作品的第一部分,取名叫『 萬物皆有靈 』。」進入演出現場後,首先映入觀眾視野的是「萬物皆有靈」的展覽。展覽呈現了64件沈偉的藝術作品,包括繪畫、攝影、文字和中草藥嗅覺物件,被分置在64個展台之上,圍攏成一個大尺幅的大地之圓。展台與展台之間,則依次排布著《易經》中的64個卦象。

點擊放大瀏覽《融》的「沉醉式藝術現場」照片▼▼▼

+7

繪畫是將宣紙和國畫顏料、水彩、丙烯的結合呈現;攝影,場景從中國、義大利到美國、以色列,不斷轉換;文字,則凝結了他這些年的思考所得,並用中、英、法文謄寫;中草藥物件,是他親自配出來的味道,「一場關於嗅覺的實驗」。半小時的觀展時間結束,全場燈光暗去。在2826m²的圓形空間中,方形幕布上開始播放影片,由沈偉親自拍攝、剪輯,關於上海與紐約的故事,時間跨越整整十年。超過500位現場觀眾,在四面屏幕前席地而坐,大家被不斷閃現的空間場景和舞蹈動作深深吸引。

10年前,沈偉帶著舞者們出現在時代廣場、華爾街、大都會博物館,市民、工人聚集的街頭,菜市場、花店等各種充滿生活氛圍的場所,跳「身體支撐」的舞蹈動作,「實際上我要討論的是個體和群體的關系,人和人如何在相互支撐中前行。」 10年後,在黃浦江邊,在具有上海風格的大街小巷,在充滿中國園林之美的豫園(假山與廊橋之上),他帶領著舞者們,再一次起舞。熙熙攘攘的街頭,舞者們專注於相互支撐的舞蹈動作,有時是兩個人彼此支撐,有時是一圈人將一個人扛起來,圍繞著中心旋轉。「就像我們勞動人民,扛著行李,再慢慢坐下來休息。」每一次回看影片,他自己都深受感動。「看到大街上小孩子、年輕人、老人走過,舞者們在做著相互支撐的舞蹈動作,就像疫情期間,人間最真實的生活,人與人,互相支撐,彼此相連。」隨後幕布升起,進入驚心動魄的32名舞者的演出。

「整體藝術」 :面向未來的藝術新形式

在《融》的現場,觀眾的各種感官都可以得到全方位的釋放。眼睛可以觀看展品,耳朵可以聆聽音樂,鼻子可以聞嗅到中草藥裝置的濃郁氣味,甚至可以走到舞者身邊,與之共呼吸。「我在朋友圈看到大家發的照片,每一個人在這個大千世界裏,尋找到最打動自己的某一個舞者、某一件裝置,或某一幅畫,找到最引起他共鳴的東西」。「整體藝術(Total Art)」,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陌生的概念。這種藝術形式不拘一格,將各種藝術媒介融為一爐,來探索現代藝術的邊界。過去十年間,沈偉一直在探索這一全新的藝術形式。對他而言,「這是自然而然生長出來的東西」。

1968年出生在湖南嶽陽的沈偉,4歲學書法,6歲上台表演,9歲在湖南省藝術學校學湘劇,之後國畫、油畫、現代舞,沈偉遍習諸種藝術門類。90年代赴美留學,他的足跡遍佈整個世界,受到東、西方兩個文明的深刻影響。2008年,他受邀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創作的八分鐘舞蹈《畫捲》,驚艷了整個世界。2010年開始,他就一直在思索,如何將他自身全方位的藝術體驗傳遞給觀眾,「人是一個全人,我們生下來就有眼、耳、鼻、舌、身5個感官和1個思維,我想把這些東西都放進我的作品裏,讓藝術可以全方位地和人溝通。」2011年,沈偉第一次比較完整的藝術嘗試《分與合》一經上演,反響熱烈。他將自己最擅長的舞蹈與裝置、繪畫、音樂結合在一起,此前,「全世界都沒有這樣的做法,很酷、很炸、很玄,但很多人都看不懂。」這一次,《分與合》的升級版,沈偉「集大成之作」《融》,遇到了更多知音。10場展演,場場爆滿。共5600多位觀眾來到現場,沉浸在沈偉打造的藝術天地中,與之共振。

有觀眾看完演出後,稱「久久不能平復」,甚至「整個人都傻掉了,無法用語言訴說」,還有人將這個沉浸式藝術現場,視為一場「藝術奇觀」。雖然也有人感到,當各種藝術形式融為一爐,反而有些「反應不過來」,甚至「看不懂」、「有些懵」。對37位參演的舞者們來說(註:正式演出為每場32位舞者進行表演),這種形式也是一次全新的體驗。出身舞蹈世家的舞者羅天認為,「《融》是衝破規範的一次嘗試,每個人就像是《本草綱目》中的一味藥,都有自己的特性,匯聚在一起又產生新的化學反應。」

這些舞者,沈偉一對一親自教。「我一對一地去給他們做示範,想要打破他們固有的訓練模式。因為時代不一樣了,我們探討的是未來的、國際性的東西。」疫情期間,整個世界上的表演藝術都受到強烈沖擊,又慢慢開始復蘇。沈偉希望,通過《融》這部作品,給所有人帶去新的生命力,從而去面對未來,「讓觀眾有一種充電的感覺」。這正像在《融》的現場,當燈光暗去,觀眾走近舞者身邊,在一種彼此相「融」的親密之中,感受生命深處的共鳴。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