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不只月餅 三大中秋美食都與廣東話有關 吃田螺可攀貴?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中秋節吃月餅大家都很熟悉,而位於大灣區的廣東地區,一些中秋傳統食品的由來都由粵語語音近似而生成的,加上地方農作物收成的時令關係,形成了一個既具地方文化又滿具意頭的中秋傳統美食。

中秋傳統「向田羅食」廣東吃田螺寓意豐衣足食

在廣州、佛山、順德等廣府話地區,從前家家戶戶於中秋節晚上賞月時的傳統活動就是「吮田螺」和「食芋頭」。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誌》有記載:「八月望日,尚芋食螺。」,當中的「芋」和「螺」就是芋頭和田螺了。

為甚麼要吃這些呢?從廣東話去理解是蠻有趣的。

廣東地區中秋節吃田螺有悠久的歷史,廣東清遠中秋節時還舉辦少女下水摸螺的活動,顯示田螺在中秋節的地位。(視覺中國/當代中國授權)

「螺」字與粵語「羅」、「攞」同音,就是張羅、獲取等意思,吃田螺意思即是「向田羅食」,向田裏「攞」食,俗話說:「無得食,問田螺(攞)」,寓意全年豐收、豐衣足食。

中秋傳統時節,正是田螺空懷之時,螺腹內沒有懷上小螺,肉質特別肥美。螺像眼睛,傳說八月十五吃田螺,可以令眼睛「明如秋月」。

廣東人中秋節吃炒田螺已成為習俗,每年這時酒樓食肆都會推出不同的田螺菜式,取其豐衣足食的意頭。(視覺中國/當代中國授權)

事實上,螺肉富含維他命A,是對眼睛重要的元素,吃後對眼睛有益。而田螺有殼,剝殼食「肉心」廣東話又叫「食心(新)轉運」,吃後能有去邪氣,晦氣,添新運的意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秋傳統。

窮秀才中秋傳統吃田螺 高中科舉吃後能「攀貴」

有說,中秋吮石螺(田螺)習俗源於古代一個窮秀才,因為沒錢買肉過中秋,便在田裏摸些螺回家煮食,邊賞月邊吃。

而田螺俗稱「攀桂」,後來秀才真的中舉成名,中秋吃螺廣東話便又有「攀貴」之諧音,吃後能高中科舉攀向富貴的高峰。

芋頭廣東話「護頭」普通話「餘頭」 中秋傳統吃有彩頭

芋頭有「護頭」、「餘頭」的諧音,形狀有大有小,寓意一家人齊齊全全、豐衣足食。(VCG)

「中秋佳節近如何,餅餌家家饋贈多;拜罷嫦娥斟月下,芋頭啖過又香螺。」除了香(田)螺外,中秋節的另一傳統美食,就是吃芋頭。

中秋節吃芋頭也是有典故的,相傳東漢年間,王莽和劉秀的一場大戰中,原本兵敗的劉秀利用王軍縱火燒山後煨熟的芋頭充饑,結果扭轉敗局。由於當天正好是農曆八月十五,劉秀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下令每逢中秋時全軍便設宴大吃芋頭以作紀念。就這樣演變成節日風俗。

廣東人吃芋頭 中秋傳統節慶重要菜式

除了加鹽清煨原隻小芋頭外,在廣東、廣西、福建一帶,還用芋頭切成大塊來煮菜,做成芋頭煮粥、芋頭燜番鴨、紅燒芋頭,就這樣成為有名的廣東地道菜式。

在粵語中,「芋頭」與「護頭」同音,天生就有美好的意頭,中秋節吃芋頭便有闔家團圓平安的意思。「芋頭」又有「餘頭」(普通話)的諧音,又有吃後富貴有餘、生活富足的好彩頭。

芋頭有大有小,大的叫「芋頭乸」,小的叫「芋頭仔」,中秋佛山人喜歡在月光下圍在一起「剝熟芋」,吃芋頭,在廣東話中寓意「仔乸團聚」,即一家團聚之意。

廣東地區中秋節還有一地道小吃,是一種像羚羊角的食物,能解饞清膩,那就是中秋應節小吃——菱角。

菱角取「伶俐」諧音,遇意吃後聰明伶俐,是中秋對小孩子的寄望。(視覺中國/當代中國授權)

「菱角」,有「伶俐」的諧音。小朋友中秋「拗菱角」來吃,寄託著大人們希望他們「聰明伶俐」的盼望。而菱角去殼後切成粒狀煲粥,賞月吃過油膩月餅之後再吃菱角粥,有消滯的功效。

可以看到,中秋傳統食品因為地方語言和農作物的特產,而生出不同的風土文化,緊扣起世世代代百性的生命。

本文獲「當代中國」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閱讀:

【灣區中秋】不只舞火龍!增城和瑤族舞火狗驅走瘟疫的中秋節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