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嶺南|「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佛山桑園圍:文興商盛涵育一方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在佛山西樵山山腳,穿過嶺南水鄉風味十足的南海區西樵鎮民樂圩,一座連接水道兩岸的黃崗岩石拱橋出現在眼前,這就是「民樂竇」,一座古老的水閘。

明清時期,南海民樂是廣東最大的土絲集散地。滿載絲綢的渡輪從民樂竇出發外運,經官山湧至廣州或江門,再通過水路便可遠銷東南亞、印度、中東和歐洲……在佛山的南海、順德兩區,像「民樂竇」這樣滄桑存續的古老水閘有很多。它們不只是吸引遊人「打卡」的鄉間遺址,更是佛山桑園圍排水灌溉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始建於北宋的佛山桑園圍跨越了900多年曆史,被水利專家評價為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歷史科技文化價值十分突出,2020年成功入選了「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甘竹灘左灘見龍橋。(羊城晚報)

始於「人定勝天」,成在「天人合一」

桑園圍始建於北宋徽宗年間,地跨南海、順德兩區,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歷史上因種植大片桑樹而得名。它的整體堤防工程有60多公里,歷史上灌溉農田面積達20多萬畝,集圍墾、灌溉、防洪、抗旱、交通、運輸、養殖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現在的灌溉面積仍約有6.2萬畝。

佛山桑園圍雖是人工修建的灌溉工程,卻絕不一味地與水爭地、與江河洪水相抗衡,而是既行人定勝天、又講天人合一。桑園圍修建過程中充分地利用了地形、地勢的特點,同時對區域水勢有科學的認識。利用西江和北江之間的水位差,把握時機,關閉竇閘可拒水入圍,開則自流引水入圍或排水出圍,維持圍內的合理水位。

唐代中後期,部分中原人士為躲避戰亂陸續南下,遷至嶺南珠江三角洲一帶。其時珠江洪水頻發,嚴重威脅村民居住和生產安全。根據史料記載,北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年),廣南路憲張朝棟路過南海九江,適遇洪水暴發,親眼目睹了這次洪水給當地居民造成的巨大危害。他「抵省後,即諭縣傳集裡民,籌建基堤,以防水患」,並上疏請示,得到批准。這次築圍由工部尚書何執中主持,在西樵山,沿西、北江兩側築起了兩道高1-2米的防洪土堤,桑園圍自此開始建設。經過前後三年的施工,東西兩基終於建成。後來,又在上游修築了吉贊橫基來抵禦上游洪水。

桑園圍申遺特邀顧問專家、佛山市水利專家陳彥文介紹,在桑園圍建設伊始採用了巧妙的辦法,宋代水利官員將浮糠拋入江水中,然後跟隨浮糠的走勢,選擇修建堤圍的合適地點。正因這樣順勢而「圍」,60多公里長的桑園圍防洪和灌溉的方式別具智慧,彎彎曲曲如巨龍橫貫在西江與北江之間。 「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成為大自然的一部分。這也是佛山桑園圍‘申遺’成功的重要原因。」陳彥文說,這與都江堰的飛沙堰有異曲同工之妙。

明代是桑園圍建設的重要時期。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九江堡鄉紳陳博民請旨,率眾築壩甘竹灘,堵塞倒流港,連接西北兩江防洪堤。至此,開口圍轉變為閉口圍,西基段基本上全線有堤,桑園圍雛形初顯。

此後,經過歷代修築加固,桑園圍形成了基圍、河湧、竇閘三位一體的灌溉體系,18世紀末已成為我國古代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清末,這裡已有「居民數十萬戶,農桑田地一千數百頃」,被譽為「近省第一沃壤」「粵東糧命最大之區」。

1925年至1926年,桑園圍開始採用鋼筋混凝土水閘。二十世紀50年代官山水閘修建後,桑園圍與樵北大圍聯成一體,合稱為樵桑聯圍。經過聯圍、培堤、整治險工等措施,桑園圍區域整體防洪標準由原來不足1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在1998年遭遇特大洪水時,樵桑聯圍水閘崩決,幸有南海、順德數万軍民以桑園圍吉贊橫基和東基作第二道防線,保住了圍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歷經近千年的風雨洗禮,桑園圍仍保障著當地的灌溉供水和防洪排澇安全,默默守護一方百姓。

民國桑園圍圖。(羊城晚報)

水患避,人文興

「桑園圍的建設,開啟了珠三角地區社會經濟與人口快速發展的歷程,具有社會發展的里程碑意義。」參與佛山桑園圍申遺工作的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專委會秘書長李雲鵬說,「桑園圍修築後,防洪排澇自如,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圍內面積265.4平方千米、灌溉/排水面積4126.8公頃),令此地成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據《桑園圍志》記載,每逢大旱之年,周邊許多地方農田無法適時耕作,‘而圍民早已得水灌溉,翻犁播種,踴躍春耕’。」

在古代,中國農業還普遍屬於「看天吃飯」,但在桑園圍的保護下,圍區內遠離水患侵擾的佛山人已經建成了一個個富足的村莊。除水稻等糧食種植之外,圍內同時發展桑基魚塘等多種農業經營模式,使圍區成為珠三角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桑園圍區內的宗族文化、龍舟文化、醒獅文化、書院文化等一系列文化越發繁榮,催生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非遺香雲紗就是誕生於此。

在桑園圍的核心區,西樵山被稱為珠江文明的燈塔,也是滋養嶺南文化的理學名山。明代正德、嘉靖年間,西樵山上書院、精舍林立。富饒的珠三角文明和鼎盛的理學風氣也培養了博學睿智的有識之士。在南海區九江鎮下西村,有一座380多年曆史的探花橋,它是南海最古老的石橋,是史稱「明末三忠」之一的陳子壯科舉高中探花後,回下西村探望外祖父朱讓的時候所建。經清代重修,橋旁的古竇閘依然發揮著重要的排灌作用,如今是佛山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而在桑園圍內最低窪處的南海區九江鎮煙橋村,先後獲評「中國傳統村落」「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等。村中的何氏六世祖祠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嶺南祠堂,現在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前豎立著眾多旗桿夾石,彰顯該村文脈興旺。煙橋村的首位進士是清代官至兵部主事加員外郎的何文綺,晚年回鄉執教,又多次參與九江桑園圍決堤救災,他教導的學生中包括後來的一代名儒朱九江(康有為的老師)。

「一船絲運出,一船白銀歸」

歷代對桑園圍工程的修建,極大促進了圍內水運和商業的發展。

在明代,佛山桑園圍地區就出現了「果基魚塘」,即在塘基上種植果樹。後來隨著蠶桑業興起,「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繭繅絲、蠶沙養魚、魚糞肥桑」,慢慢形成了「桑基魚塘」這種極富嶺南水鄉特色的農業模式。作為最具經濟效益的基塘類型之一,桑基魚塘的收益「十倍禾稼」。在可觀收益的驅動之下,當地群眾紛紛從「種田」變為「耕塘」,越來越多的土地被開墾成為基塘。這催生了珠三角發達的蠶桑經濟和絲織業,也為嶺南文化帶來新的創造。

明清時期,桑園圍內絲織業發達,其中尤以南海西樵、九江,順德龍江等地絲織業規模極大,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更遠銷東南亞,成為廣東省著名的蠶桑之鄉、絲綢重鎮。位於西樵下北老街的民樂竇水閘,就見證了西樵絲綢業的發展,當地逐漸成為當時廣東最大的土絲集散地。 「民樂有個竇,家家紡織聲」「一船絲運出,一船白銀歸」的諺語,一度傳唱珠三角。

進入現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桑園圍的耕種面積逐漸縮小,其歷史與現實價值也不容小覷。南海區西樵鎮在改革開放後成長為「紡織之鄉」和「面料名鎮」,就是脫胎於桑園圍發達的蠶桑業和繅絲業;南海區九江鎮則憑藉桑園圍把淡水養殖業發展到高峰,成為聞名遐邇的「中國淡水魚苗之鄉」。

建大灣區獨具特色文化節點

2020年,佛山桑園圍入選國際灌溉排水委員會(ICID)評選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首個以基圍水利灌排工程體係為主體的灌溉「世遺」。 2021年10月,佛山市正式印發《佛山桑園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與利用規劃(2020-2035年)》,提出按照「系統規劃、功能優先、科學保護、合理利用」的總體原則,統籌推進灌溉工程遺產水利功能持續發揮和遺產資源保護、利用、發展。要推動建設歷史厚重、文化突出、安全高效、和諧美麗的生態圍區,擴大桑園圍水利歷史文化的海內外影響力,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獨具特色的文化節點。

南海區也積極挖掘桑園圍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文化遺產,讓市民遊客走進並重新認識桑園圍。 2022年3月,南海發布桑園圍水脈規劃。記者了解到,此次桑園圍水脈規劃主要集中在南海區境內,南北貫穿丹灶、西樵、九江三鎮,通達西、北兩江,涉及沿線水脈58公里,規劃面積16.29平方公里。文旅規劃是桑園圍水脈規劃的核心,項目計劃打造8個生態公園,8條鄉村振興精品示範村,11個主題文旅場景、4段特色水上體驗項目、1套遊徑體系。

佛山市還依托桑園圍灌溉工程遺產,積極籌備建設桑園圍博物館、水情教育基地等。目前,「松塘村—民樂竇—吉水竇—西樵山—煙橋何氏六世祖祠—下北石塘閘—探花橋—九江吳家大院」已被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列入了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正策劃實施旅遊保護開發。

訪談

這是「活著」的歷史文化遺產

李雲鵬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

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與水利遺產專委會秘書長

羊城晚報:佛山桑園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原因是什麼?桑園圍在中國的灌溉工程遺產中有哪些獨特性?

李雲鵬:佛山桑園圍是大型濱海基圍灌溉排水工程體系的典型代表,歷史悠久、工程體系完備、功能效益十分顯著,保存完好,而且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歷史科技文化價值十分突出。因此能夠在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申報評選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桑園圍灌溉工程遺產的歷史遺存數量眾多、類型豐富,是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中歷史遺存最多的一項。它不僅見證了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區水利與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更是唐宋以來中國東部經濟區不斷向南拓展和經濟中心南移的重要歷史見證。對嶺南地方的發展而言,桑園圍的意義極其重大。它的建設營造了穩定、安全的生存環境,開啟了珠三角地區大規模農業開發的歷史,也孕育了社會經濟轉型和人口結構的深刻變化。

羊城晚報:具體來說,桑園圍對於歷史上珠三角地區的開發,特別是對古代佛山順德、南海地區長期保持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

李雲鵬:佛山桑園圍興建之前,所在區域的土地頻受西江北江洪水和海潮上溯的侵擾,人居環境、農田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桑園圍的建設,將洪水和鹹潮阻擋在圍堤之外,圍堤上的竇閘因時因勢啟閉則可根據需要實現引排水的功能,圍內密布的河湧水網則成為農田灌溉排水、城鄉聚落引水排澇、水運交通的重要通道。順德、南海地區因此農田能夠旱澇保收、魚桑豐產,商貿也隨之快速發展,城鎮鄉村安居樂業、文化不斷繁榮。可以說桑園圍是珠三角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快速發展的里程碑,至今依然是南順地區發展的基本保障。

羊城晚報:如何讓桑園圍遺產和文化在保護與發展中找到平衡點,您有什麼好建議?

李雲鵬:桑園圍是依然在用的水利工程,是「活著」的歷史文化遺產,要遵循可持續保護的理念,認識到水利遺產的保護與區域發展並不矛盾,如果處理好了則二者可以相互促進。我認為,要嚴格有力實施《桑園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規劃》,基礎是保護好古代水利工程與文化遺存,在城市化進程與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中更加註重水利遺產的保護。

這要求我們以延續和發展古代水利工程的「生命」為核心,在保障桑園圍水利功能持續發揮的同時,拓展提升其社會文化服務功能。當代,傳承桑園圍文化是關鍵,要進一步挖掘和廣泛宣傳水利對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作用,營造共同保護桑園圍的社會氛圍。

延伸

桑園圍「新」工程勇奪全國科學大會獎

2023年5月25日,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式向位於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鎮的甘竹灘洪潮發電站授予「廣東省工業遺產」牌匾,這是此次佛山唯一獲評省級工業遺產的項目。

甘竹灘是桑園圍的重要節點,位於西江下游龍江左灘段通向北江支流甘竹溪的入口處,是廣州經順德往江門、肇慶等地的水上要衝,灘口狹窄,暗礁林立,水流湍急,「船過要沉,艇過要翻,鷯哥飛過要兜彎」。這裡自古水患多發,到20世紀70年代初仍未完全解決問題。

1971年1月,為化水害為水利,當時的廣東順德縣委組織全縣10個公社、2個鎮的七千多名青年民兵,齊聚甘竹灘建設發電站大搞建設。

歷經3年零4個月的艱苦奮鬥,1974年5月1日,我國第一座微水頭髮電站——甘竹灘洪潮發電站終於建成。在那個缺少機器輔助的年代裡,順德人建起了當時全國發電水位最低的潮汐發電站,解決了當時鄰近地區的發電、通航、防洪問題,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目前,甘竹灘洪潮發電站已經全面停止發電,但「退役」後的它有了新的使命。園區內,建有桑園圍和龍江水利歷史展示館、順德中心溝圍墾工程歷史展示館、龍江歷史文化展覽館等多個展館,展出了眾多充滿歷史厚重感的老舊物件,讓前來參觀的遊客都能了解到甘竹灘、桑園圍以及順德中心溝圍墾的歷史文化,聆聽順德人民艱苦奮鬥和攻堅克難的故事。

【本文獲《羊城晚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