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連治離世|跳出David Lynch電影世界 探索鬼才大導鮮見一面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大衛連治離世/David Lynch RIP】美國著名大衛連治(David Lynch)逝世,享年78歲,昨日其家人公佈死訊,引發全球影迷哀悼。談到大衛連治,大家多會提起他《迷離劫》(Twin Peaks)、《失憶大道》(Mulholland Drive)等經典影視作品,但其實導演以外,他也涉足藝術、寫作以及音樂不同類別創作,而在這些作品中,大家可能看到這位鬼才導演鮮為人知另一面。

圖為2017年5月23日,大衛連治(David Lynch)出席康城影展。(Reuters)

藝術才是「初戀」

大部分人認識大衛連治都是因為其影視作品,但其實在踏入導演生涯前,他人生大部分時間都貢獻給藝術,在其2016年紀錄片《David Lynch: The Art Life》以及著作《Catching the Big Fish》中便可以略見一二。

大衛連治不少作品有一種暗黑、憂鬱氣氛,但當他在紀錄片中回憶起自己成長環境,則表示其實原生家庭氣氛極好,母親為了鼓勵他和兄弟姐妹發揮創造力,會讓他們自由繪畫而不使用常見的填色本。所以大衛連治自小便畫畫不斷,但從來都沒把繪畫「當真」。直到他9年級時,在女友家草坪上遇到一個男孩,而男孩父親Bushnell Keeler正是一位藝術家,他才第一次考慮把藝術當成正當職業。

大衛連治在其工作室創作(Bonnefanten Museum)

在其著作中,他提到自己在高中讀到Robert Henri一本名為《The Art Spirit》的書籍,決定踐行所謂「藝術生活」理念——也就是把生活完全奉獻給藝術,其他所有事情均是次要。他開始整天泡在畫室創作,經常畫到深夜都不歸家,險些因此被父親攆出家門。高中畢業後,他決定主修繪畫,輾轉幾間學校後(中途一度嘗試在歐洲跟隨畫家學習)最後於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修讀大學學位,也是從這裡他開始以影片作為創作媒介。

《Six Men Getting Sick(Six Times)》截圖

當時他正創作一幅描繪夜晚庭院的畫作,突然他看到畫中植物開始移動,甚至還聽到一陣風吹過,便開始思考電影是否一個合適媒介,讓畫作動起來。於是他嘗試在雕塑上投影短片,作品名為《Six Men Getting Sick(Six Times)》,描繪六個男子輪流嘔吐畫面,後來一位同校學生委托他再創作一件同樣作品,如此開啟其影片創作生涯。

藝術作品中一脈相承的壓抑氣氛

大衛連治《My Head is Disconnected》(資料圖片)
+4

即便開始電影創作,大衛連治也沒有放棄藝術創作,這些年來他可以說是雙線並行。看大偉連治藝術創作,不難看到愛爾蘭藝術家Francis Bacon對其影響。Bacon畫作中各種扭曲人像,粗獷而犀利地描繪了近乎癲狂的人類內在世界,而大偉連治作品則與其電影氣氛一脈相承,絕望、壓抑,在張狂筆觸中某種暴力一觸即發。連治常對於質感進行探索,不少作品融合布料、金屬線等各種媒材,也在畫作中融入文本,讓畫面看起來像是某個故事中一幕場景。

大衛連治《The Angriest Dog in the World》(資料圖片)

大衛連治更一度涉足漫畫,在1983至1991年期間,他曾在報章連載四格漫畫《世界上最憤怒的狗》(The Angriest Dog in the World)。每次漫畫圖像都是一樣——一個憤怒黑狗被困在後院,憤怒地拉扯脖子上皮帶,前三幅分格都在白天,最後一幅則在夜晚進行。每期漫畫唯一不同就是最後分格中屋內人所說的話。大衛連治在著作提到,他最初是在拍攝《擦紙膠頭》(Eraserhead)期間畫了一隻憤怒黑狗,後來他一直思索是什麼激怒了黑狗,發覺可能是因為黑狗一直被動地聆聽屋內人所說話語,數年後便有了以漫畫連載念頭。

大衛連治《Boy meets fire》( Collection Bonnefantenmuseum)

雖然大衛連治在1977年便憑《擦紙膠頭》一舉成名,但其藝術作品就可以說是在近年才開始得到重視。他2018年在荷蘭Bonnefanten Museum舉行回顧大展,展出其500件繪畫、雕塑、版畫以及攝影作品,2019年在紐約舉行的個展《Squeaky Flies in the Mud》獲不少媒體報道,現時其作品被紐約MOMA以及母校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永久收藏。

從著作可見其內心世界

《Catching the Big Fish》(Amazon)

要了解大衛連治內在世界,除了藝術作品,亦可以看他所撰寫書籍。大衛連治多年來修煉超覺靜坐,他認為這是自己心靈創意、平靜來源,後來將心得寫到上文所提及2006年著作《Catching the Big Fish》。在該書中,他回顧自己藝術生涯啟初、走上電影之歷程,也寫了一些關於電影心得,他表示「捕捉」想法就像「捉魚」,對其創作過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一讀。

《在夢中》(博客來)

至於他另一本主要著作,便是其2018年自傳《在夢中》(Room to Dream),雖然大衛連治鮮少為自己電影作品提供解釋,但影迷或許可以從此書中得到一些答案。該書由他和克莉絲汀娜.麥坎娜合著,麥坎娜採訪了他妻子、前妻、子女、同事者等上百位人士,將他們對連治的印象集結起來寫成回憶錄,然後大衛連治再根據自己記憶,提供從他角度出發之敘述,某程度上能看到他創作背後心路歷程。

曾推出多張大碟

若是大衛連治影迷,大概會知道他不少影視作品背後配樂背後都有本人參與。譬如《擦紙膠頭》中《In Heaven》便是由其本人填詞製作,他也參與了獲格林美獎的《迷離劫》OST製作,而《藍色夜合花》(Blue Velvet)以及《失憶大道》配樂名單中也見其蹤影。

在1998年他與Jocelyn Montgomery合作推出首張專輯《Lux Vivens》;其後在2001年則與John Neff推出搖滾專輯《BlueBob》。2011年,他推出個人專輯《Crazy Clown Time》,被形容為「現代藍調」風格。他最後一張專輯《Cellophane Memories》在去年推出,Pitchfork樂評形容專輯隨處可見連治聲音標誌,從編曲到吉他顫音,都能讓人想起他電影中厚重聲音設計。在回顧其作品時,不妨也留意其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