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啟德「雪域的祝福」大型唐卡展 帶你走進藏傳佛教藝術世界
【展覽】說起藏傳佛教的唐卡,對許多香港人而言或許仍帶有一絲神秘色彩。最近在啟德舉行的「雪域的祝福」大型唐卡展,正是讓我們近距離感受這種藝術形式的絕佳機會。
展覽展出37幅來自十九至二十世紀、極為珍罕大型唐卡畫作,展覽規模甚至被佳士得亞洲區主席程壽康稱為「百年一遇」,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西藏藝術的窗口。
那麼,唐卡是甚麼?
唐卡(Thangka)在藏語意為在藏語中意為「可以展開的畫」,是藏傳佛教中獨有卷軸畫藝術。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承載著文化、歷史、宗教、天文甚至醫學知識的載體,有「西藏百科全書」之稱。畫師們採用金、銀、硃砂、青金石、綠松石等天然礦物作為顏料,經過精細研磨後層層暈染在棉布或絲絹上。使得唐卡色彩能夠歷經千百年而不褪色,依然保持著鮮豔與光澤。
而唐卡創作也有著極其嚴格規範,從神佛造像比例、手印、法器,到背景佈局,都必須依據佛經和《佛說造像量度經》規定,整個繪畫過程視為一種修行與禪修。每一幅唐卡不僅是藝術結晶,更是現實與神明溝通的橋樑。
必看畫作深度遊
展覽共展出37幅大型唐卡,大部分面積均超過兩米乘兩米,極為罕有。這些作品主要來自19至20世紀青海及內蒙地區,是藏傳佛教藝術核心地帶。 當中更不乏採用「瀝粉貼金」特殊工藝之作品,立體感與華麗感十足,絕對值得近距離細細品味。
面對琳瑯滿目展品,不知從何看起?不妨跟我們看幾幅重點畫作:
《釋迦牟尼佛與十六羅漢》
這幅作品可以說是展覽最代表作品之一,來自青海安多地區十九至二十世紀,完美展現了佛教藝術莊嚴與宏大。在畫作中央,釋迦牟尼佛以金剛坐姿端坐蓮座上,右手作觸地印,左手平托鉢盂。
佛陀左右兩旁站立的是其兩大弟子,分別是以智慧第一著稱的舍利弗和以神通第一聞名的目犍連。四周則圍繞著十六羅漢,都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傑出弟子。這種構圖方式為我們呈現佛教宇宙觀,從佛陀到羅漢,從聖弟子到護法神,能看到一個完整護法體系。
《佛陀出生》
如果說《釋迦牟尼佛與十六羅漢》展示了佛教的莊嚴,那麼這幅《佛陀出生》就要生動得多,甚至像是在看連環畫。你可以看到摩耶夫人夢見白象入胎、從右脅誕下太子、太子一落地便步步生蓮,並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完整情節,極富戲劇性。
根據古印度文化,他們認為神聖的佛陀不應經由產道出生,因此是在右脅誕生;而左下角初生的太子腳踏蓮花、手指天地形象,則象徵著「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意指他所說的才是宇宙真理。
《佛陀本生故事:捨身飼虎》
這是佛經中最著名「本生故事」之一,亦即是佛陀在前世修行菩薩道時,成佛前故事。畫中描繪了佛陀某一前世,身為王子時在林中遇見一隻飢餓母虎與七隻幼虎。因慈悲心起,王子決心犧牲自己,赤身躺在地上,讓老虎啖食以拯救牠們的生命。當中原野畫面豐富,有雪山、果樹、彩虹、雪獅及其小獅,描繪十分細膩,也傳達了佛教「布施」理念。
《白度母》
在藏傳佛教中,度母是觀世音菩薩慈悲眼淚的化身。她特別之處在於擁有七隻眼睛,除了臉上雙目和眉心一隻慧眼,雙手手心和雙腳腳心也各有一隻眼睛。 這象徵著她能無時無刻、全方位地觀照到六道眾生苦難,不會遺漏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靈魂。畫中白度母體態優美,神情寧靜,給人帶來無限安慰。
《六臂瑪哈嘎拉》
當我們初看唐卡畫作中護法神,可能會被其猙獰形象嚇到,例如畫中這位「大黑天」瑪哈嘎拉便有著藍黑色身體,三目圓睜,戴著骷髏冠,腳踏白色象王。
這種「忿怒相」其實是慈悲之極致,是一種對眾生「肉緊」的表現,看似憤怒,內心充滿了最深切關懷。護法神腳下踩著的白象,象徵被調伏的愚痴與無明;而身後熊熊燃燒火焰,則代表淨化心靈、燃燒煩惱的智慧之火。
展覽以外,場內每日下午 2 時至 5 時均設有唐卡繪畫示範,讓公眾進一步深入了解並沉浸在唐卡藝術之中。大會更將於 7 月 11 日(星期五)及 7 月 13 日(星期日)舉辦專題講座,引領大眾深入了解精緻唐卡畫作背後蘊藏佛教深厚歷史、生活哲學智慧及文化, 並更深入理解唐卡藝術背景及歷史文化意義,有興趣讀者,可留意官方資訊,留意更多。
【展覽詳情】
名稱:雪域的祝福
地點:The Twins雙子匯1期10樓TT SITE(九龍啟德協調道12號)
日期:即日至7月20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