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皇帝以外 誰人官印可稱「璽」?︱冷氣考古︱張錦發專欄

撰文:張錦發
出版:更新:

談起古璽印章,必須要弄清楚「璽」與「印」兩個概念。

首先要談——「璽」。

文:張錦發

「璽」其實就是印章,我們今天常說的玉璽、天子璽是受我們時代的認知,所以誤把璽當做皇帝專用,其實不然。

衛宏《舊漢儀》說「秦以前民皆佩綬,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自秦以來,天子獨稱璽,又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所以可以知道,其實是自秦始皇開始,天子才獨獨稱自己的印章為「璽」,百姓只能稱印章,同時璽印因為材質不同,「璽」字可以寫成「尓」,也可以寫成從「金」、從「土」或者從「玉」字旁。比如羅福頤主編的《古璽文編》就收錄了大量戰國時代「私尓」,這些吉語印有圓形、方形,甚至有心形,形態多變。

今天按照學術界的觀點,一般秦以前我們才叫古璽,漢則稱為漢印,秦印與漢印風格有繼承關係,所以兩者也可以合起來叫「秦漢印」。

目前我們見到與秦漢帝皇有關而又有「璽」字的印不多,只有一枚漢代帝皇的封泥,名曰「天子信璽」,現藏於東京。其餘漢代皇后諸侯王的印章則有「皇后之璽」,「淮陽王璽」、「廣陵王璽」等,都是金或者玉的材質,數量也不多。

還有一個「文帝行璽」,但這個文帝不是西漢初年的漢文帝,而是南越王文帝趙昧,他也不是獲漢室封為文帝,而只是在自己封地內僭越稱帝而已。

除了中國境內以外,日本也有一枚18世紀出土的金印「漢倭奴國王印」,從風格來說與「淮陽王璽」、「廣陵王璽」相近,現藏福岡市博物館,這枚金印據考證應該係漢代中央政府賜予「倭奴」的諸侯王印,這枚印亦可以補足漢室與其他民族之間的關係。

說完「璽」字,就要說「印」字與「印章」。

甲骨文「印」字

「印」字最早見於甲骨文。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說「卜辭印字从爪,从人跽形,象以手抑人而使之跽。其誼如許書之抑,其字形則如許書之印」。所以印字從爪,象一隻手壓抑著一個跪著的人,它的本義就是抑壓。甚至有觀點,「印」字最早就是用來為奴隸烙刺青的意思。

【延伸閱讀:理解秦系大篆特徴 石鼓文為何被誤為周代文字?

先秦古璽中用「璽」字多,「印」字少。漢代因為「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的制度,士大夫乃至平民皆用「印」字,所以我們今天我們看到的漢印多數是某某印、某某之印章等。而「印章」一詞又源於漢武帝篤信五德終始說,《史記•孝武本紀》記載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印章以五字」,因為「漢據土德,土數五,故用五為印文也。」譬如丞相印改為「丞相之印章」,其餘公卿印不足5字亦一律加「印章」湊夠數。比如「瑯琊太守章」、「偏將軍印章」等,其中瑯琊太守章還是個金印。這種5字印風一直延續到新莽、東漢,比如新莽的「新前胡小長」就是沿用這種風格。

【延伸閱讀:柳公權《玄秘塔碑》若遲半年刊刻 可能無法面世?

(專欄「冷氣考古」每月刊出,圖片由作者提供,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標題為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張錦發,樹仁中文系、復旦古籍所碩士,經營獨立文房,目前在進行青銅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