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理性生活?文學教授許子東談現實困境、愛情、買樓

撰文:一条
出版:更新:

疫情這三年,許子東在家鄉上海和工作地香港之間移動,每一次來回,都要隔離14天。他很快習慣足不出户,大部分的時間在書本和上網課中度過,有時候也忍不住看看電視劇,聊作「人性的慰藉」。

許子東出生在上海,在沒有智能手機的21世紀初,他是較早上電視的學者,也是中國較有名的文學教授。他在香港嶺南大學教了20多年書,《鏘鏘三人行》一上就是18年,他是很多人對知識分子的想象,睿智、自省、温文爾雅,有點執拗。

這幾年,他跟自己的心臟搏鬥,出版社約他講100部中國小説,他寫《重讀20世紀中國小説》,既是「學術界的一家之説」,又坦率地和年輕讀者交流。

今天,我們關於疫情、現實困境、愛情、房子的問題,或許在文學裏,能找到答案。

+2

許子東:溫故而知新

Q:一条

A:許子東

01 面對空難、瘟疫、衝突,如何過理性的生活?

Q:疫情期間,您每天的作息是什麼樣的?

A:現在我教學都是網絡上課。疫情這三年,我隔離了3次14天的,也習慣了大部分時間在家看書。因為我本來的愛好和工作都是在書本,不太依賴外面的,足不出户帶來的影響就不是很大。通常是晚上兩三點才睡,上午基本上就做不了什麼事情。這個作息維持了很多年,也不願意換到朝九晚五的作息。

很多年前我從華東師大研究生畢業,當時工作就有幾個選擇,我決定要留校的一個原因,就是可以睡懶覺。我一直建議大家錯開上班時間,交通不用那麼緊張,即便將來疫情過去了,也可以彈性上班。也可以12點上班,晚上8點下班等等之類。

Q:此刻,上海的封控還沒有解除,您當下的感受是什麼?

A:小朋友(許子東養的柴犬)出生以後,沒上過用報紙鋪的洗手間。我現在不知道怎麼辦了。我關心這樣小小的生命,在很多人家被當成家人看待,它們的命運會是什麼?

4.1號凌晨,封控前的上海浦西(一条提供)

Q:面對空難、瘟疫和衝突,今天我們如何尋求內心的專注,過一種理性的生活?

A:誰知道將來會怎麼樣?我們還是要養成看書的習慣,還是要堅持自己的基本需求,對我來説就是看書。如果沒有壓力的話,我看一會書也會去看劇、上網。

碎片化的知識,大勢所趨,沒辦法阻擋啊。包括我們自己的論文,都被有關機構把它裁剪成一刀一刀,切成很多碎片,為了讓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既然就是潮流,我也無話可説了。

這也是人的隋性,能夠坐就不肯站着,能夠睡就不肯坐着。我明明知道看書相當於跑步,看電視等於做按摩,都是促進肌肉活血,但一個主動一個被動,都知道跑步更好,可我們照樣去做按摩。

我自己的辦法,制定一個工作計劃,要講一百本中國現當代小説,那一個禮拜要花4天讀書,1天寫作。終歸是要有自己的目標,然後堅持。

02 現實的壓力這麼大,文學在今天的價值是什麼?

Q:您教書這麼多年,有沒有觀察到這一代年輕人,面臨的普遍困境是什麼?

A:大家現在都要面臨就業的問題,都要面臨生活的壓力。香港文科的學生就業比較簡單,一般都在中小學教書,也比較穩定,收入也不錯,所以他規規矩矩讀書就可以了。

內地的學生差別比較大,十年後,學生重新聚會的話,香港的學生你一桌人問下來,他們的收入也許3萬、3萬5、4萬不會差太大。內地的可能就1萬塊,有的可能十幾萬,差別就很大了。

眼前的就職的壓力,換句話説功利,對學術可以是一種損害。包括一些趨時的謀利的項目工程,對學術損害更大。

Q:在這樣的現實下,學文學的價值是什麼?

A:我不知道假如今天重新選擇的話,我會選擇讀什麼。但是我當初選擇文科,是因為在這之前,我已經下鄉好些年,在最應該讀數理化和外文的時候,我沒有機會,浪費了好些年。

文學的好處在哪裏?如果你過去的生活毫無意義,一堆垃圾,學的是理工科,垃圾還是垃圾,但文學可以把你的失敗變成寶貴的生命積累。

在職場上,我有親戚做大公司副總裁,成不成功是立竿見影的。位置上不上得去,拿到的項目多大,利潤和成績有多少,都能顯示出來。但是文學的話,60歲還沒東西做出來,你放心,不要緊,有蒲松齡做榜樣,永遠可以跟自己説,我的代表作還沒來。

文學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等。哪怕你的工作很辛苦,做一個保安,做一個户籍警,甚至做一個青樓女子,你都可以積累一些素材,説不定哪天你可以寫出很好的作品來。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沒法苟着,你得fight,要爭取自己生存的地方,但是文學給我們一個逃脱的機會,在大部分情況裏,它可以成為精神的避難所。而且,文學永遠在寫今天,全都是當代的問題。《老殘遊記》中有句話:「眼前路都是從過去的路生出來的,你走兩步回頭看看,一定不會錯。」

03 為什麼《活著》《平凡的世界》最暢銷?

Q:這些天,搶菜決定了很多人的悲歡,或許這就是害怕飢餓的感覺。現代文學史上的飢餓是什麼樣的?

A:很早以前,我做知青下鄉,生產資料很緊缺,幾個月沒肉吃。後來我跑到鎮上吃了一碗辣椒炒肉。那是我這一生吃過的最好的菜。

我相信這種飢餓的感覺,對很多人來説都是刻骨銘心的。莫言跟我説過,他所有作品寫作的動力就是,他青少年時期餓肚子的感覺。所以飢餓是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主題。

許子東與張賢亮(一条提供)

寫的最好的是張賢亮。我現在吃饃饃,還會想起張賢亮的《綠化樹》裏的橋段。小説寫中國人應對飢餓的智慧、計謀、生存策略,飢餓與人格尊嚴的關係,還有最重要的,吃與愛情。

章永璘當年勞改完到農村,馬纓花給他吃一個饃饃。他説他活了25歲,四年都沒有吃過白麪粉。「宛如外面飄落的雪花,一進我的嘴就融化了。」馬纓花的愛情宣言是: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基本就是《鐵達尼號》裏“You jump, I jump.”的中國版。

《活着》劇照(一条提供)

Q:在中國,對年輕人有很大影響的書是哪幾本?

A:中國作協的一個領導叫李敬澤,他就跟我説過,對現在年輕人影響最大的兩個作家,一個是余華的《活着》,一個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他説對他們三觀都有影響。

我們文學評論家做的事情,就是要分析為什麼他們講的中國故事,聽的人最多。

Q:我們為什麼愛《活着》?背後是什麼?

A:我其實很晚才讀《活着》,讀完以後非常納悶。首先主人公是一個地主的兒子,怎麼得到那麼多人的同情?第二個,小説上來第一句話,某人一家人接下來的二三十年,家裏要死掉七八個人。一看倒霉的,大家為什麼看得下去?

後來想想,雖然很多家人去世,但是家裏的倫理關係沒有亂。老婆、兒子、女兒都好,女兒找一個老公也是好的。福貴碰到壞事情,但人都是好人。這是中國人能夠來解釋歷史的,成功的折中策略。

《平凡的世界》劇照(一条提供)

Q:《平凡的世界》為何如此暢銷?

A:至於《平凡的世界》,中國過去的幾十年最大的變化是什麼?多少億的人從農村到城市,他們要工作,要結婚,要有小孩,這個是中國過去幾十年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等於把一個美國加俄國的人口,從農村搬到城裏,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

那麼這些描寫從農村到城裏的人的命運,不管是幸福和不幸,寫的最全面的就是《平凡的世界》。在藝術上,有很多人覺得它並沒有可取,寫實主義沒有突破。我還是覺得這是一個重要的作品。

它還反映了這個時代很多的官員,有名有姓寫了幾十個,關於城大隊、公社、鄉鎮、縣、省一直到中央,各級官員的升遷變化和他們在幾十年政治變動中的政治取態、行為、個人的品格等等。

誇張一點説,《平凡的世界》是《官場現形記》的新篇章,不過他寫的最多的不是現形,有很多是歌頌,有一部分批判。

04 這100年,我們如何寫愛情?

Q:這些天的封控,讓人想起張愛玲的《封鎖》。「被困」在一個空間裏,是不是經典的愛情故事開場?

A:我們男人和女人平常做事情,思想、感情、慾望都遵照一定的社會規範,這樣我們會被稱為「好人」。但在一個隔絕的、異樣的一個情況下,人會擺脱這個狀況。

胡蘭成讀的第一本張愛玲的小説,是《封鎖》。《封鎖》這個小説就是寫這個東西。表面上看,男男女女被困在一個封鎖的車廂裏面,產生了愛情,實質是把他們從日常生活的軌道裏面拉出來。按張愛玲的説法就是,不做「好人」做「真人」。但這種擺脱是短暫的。封鎖令一解除,我們又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

張愛玲與好友炎櫻(一条提供)

Q:所以,愛情是一場脱軌?

A:其實從人類歷史上來看,不講愛情,男女關係就是婚姻關係,本質上是功利關係。

大了説是國家政治互相求利益,諸如把女人從奧地利嫁到西班牙聯姻,小了説是以前農民找一個女人,屁股要大能生孩子。所謂愛情,原始定義就是説它在功利上不那麼有利,但是還是喜歡。理性地來講,兩個人有很多不合適,政治、年齡、外貌等等,但我還是愛。

人類有兩個基本動力。一個動力是,要日子過得好,所以男女關係要考慮物質基礎。但是人類就是這麼奇怪的,偏偏多出來一個所謂愛情的東西。

我們千萬不要把愛情跟婚姻跟男女關係等同,分清楚了,可能就不會那麼困惑。

Q:在文學史上,有沒有經典的愛情模式?

A:在我年輕的時候,《傷逝》是唯一可以看到的愛情小説。裏面的愛情很奇怪,表達愛像教書一樣。愛一個人,就是教一個人,然後拯救一個人。我總結一下就是「愛人=教人=救人」的模式。

男作家經常聽不到女性心中到底在想什麼,也看不到女性的曲折壓抑的性慾,他只看到她睜大美麗的眼睛,在聽他講民主自由,個性解放、雪萊、易卜生。這是五四文學的啓蒙主題,男人愛女人,以為自己在救女人,放大來看,是知識分子想象自己跟民眾的關係。

1923年,丁玲(左)與好友王劍虹(一条提供)

Q:但女性作家筆下的愛情,很多不是這樣的。

A:女作家早就把五四的這個愛情傳統顛覆掉了。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記》,它是倒過來。有一個男的非常喜歡她,老掉眼淚,她看不起他。她喜歡的男人從南洋回來,很帥,今天來講是小鮮肉。但是他們kiss了以後,她覺得這個男的內在沒有東西。丁玲寫的就是女性對主流愛情模式的反抗。

張愛玲是另外一種反抗方法,《傾城之戀》寫到了,范柳原在講《詩經》,地老天荒、精神戀愛,白流蘇心裏想的是將來找傭人找誰。

Q:您之前在書裏提到,魯迅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怎麼理解?

A:當時的婦女追求解放,大家都在拍手稱讚娜拉走掉的時候,魯迅看得比別人遠,他想的是娜拉出走後怎樣。

魯迅説她走了以後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回去,第二條路是墮落。《傷逝》裏的子君就是最後沒錢,不得不回去了。

在現實裏,魯迅跟朱安結為夫妻,這是一個包辦婚姻。他倆實際上一直不同房,分開住。因為和弟弟周作人感情失和,魯迅從一起住的八道灣胡同搬出來,帶着朱安,住進磚塔胡同。

正是在磚塔胡同時,魯迅寫了《娜拉走後怎樣》《傷逝》。他寫作的核心觀點就是「婦女解放何其難」。特別是當她們沒有經濟地位的時候,怎麼解放都是非常難。所以魯迅很關心女權問題。

05 文學裏,那些和房、家有關的事

許子東和竇文濤、周軼君在一塊聊天,《鏘鏘行天下》劇照(一条提供)

Q:《鏘鏘行天下》裏,竇文濤調侃您,每到一個街區,沒過幾分鐘,您就會打聽這個地方的房價,而且永遠只問兩房一廳。為什麼我們會那麼關心房子啊?

A:我親身體會就是我們大學教授,每個月拿一樣的工資,同樣的稿費,但之前投資買房子的,和只在大學裏教書的,今天這兩個人的經濟狀況會差到3倍5倍甚至10倍。

十年前,我去湖南,汪涵帶我看湘江邊上的房子,才1萬多一平方,看着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這麼漂亮的地方,到深圳到上海得10萬一平,實際的生活有差這麼遠嗎?我老在問年輕人,何苦在北上廣撐着,莫名其妙,搞得這麼貴?他們再倒過來問我,你又何必待在香港?

但從人生態度上講,我深深地感到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完全用金錢來計算。

許子東去拜訪帕慕克(一条提供)

有一次我去土耳其找帕慕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我在帕慕克的陽台上站了很久。往左邊看是亞洲,往右邊看是歐洲,中間是博斯布魯斯海峽(伊斯坦堡海峽)。他住上下兩層樓,每層200平方。一層陪客人、放書架,一層用來住。在北京上海,普通的100多平方的房價,就能買到他的房子了。我心想要不然我就住在這裏。

Q:現代文學史上,作家跟房子的鬥爭,有什麼故事嗎?

A:魯迅買房也不大容易的。買北京八道灣的房子比較貴,大部分靠他的儲蓄,在教育部做監事。小部分是賣了紹興的老房子。

有人給魯迅算了一筆賬,説他一輩子基本上平均每個月收入三百塊。那一百是給他母親跟朱安,一百是用來買書,餘下來的一百就是他的日常生活。許廣平後來很後悔,魯迅抽的都是廉價香煙,説早知道就應該勸他不抽煙,或者至少抽好一點的,他為了版税,還跟北新書局吵了好幾回,説明魯迅在經濟上並不大手大腳。

郁達夫與王映霞‍(一条提供)

郁達夫則是愛上了杭州女人王映霞。王比較會安排,他才30多歲就幫他出了全集,拿到不少錢,然後搬到杭州,蓋風雨茅廬,一個單棟的房子。

但為蓋這個房子,郁達夫欠了很多錢,以至於要到福建姓陳的官員那裏,一個月賺300多塊來還債,經濟上很不好。這個房子把郁達夫搞得非常慘。

所以我們想想這麼多偉大的作家,生前也為房子這種事情操勞,人生就是這樣。

06 許子東的書單

Q:請您為一条的讀者推薦一些書。

A: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對我影響很大。他是一邊受到批判,一邊寫出這樣好的書。

還有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和費孝通的《鄉土中國》,我非常佩服這一類的學者。有些人學問很好,寫出來的書不大讀得懂,讀者看得自卑,但是我更喜歡另一類學者的書,在同行裏面出類拔萃,卻寫得非常通俗易懂。記住,只有功力很深的人,才能看上去很淺。

至於四大名著、《聊齋志異》《儒林外史》《金瓶梅》,這是本分,一定要讀。

【本文獲「一条」授權刊出,歡迎關注:https://www.facebook.com/yitiao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