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故宮開幕︱宋徽宗山水畫《雪江歸棹圖》疑搵代筆?︱阿難專欄

撰文:阿難
出版:更新:

香港故宮館七月開館,第一期展品之一有宋徽宗《雪江歸棹圖》,這幅傳世宋徽宗唯一一幅山水畫,就是否徽宗真跡備受爭議,在北宋亡後此畫消失將近500年,到明末才重見天日,這幅名畫又捲入明朝張居正和嚴嵩兩代權相的逸事,其傳承可謂傳奇。

宋徽宗《雪江歸棹圖》部份,圖片加大了對比度方便閱讀。

古代山水畫以用色可分為「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派,國寶《千里江山圖》(北宋王希孟作品)屬青綠山水,《雪江歸棹圖》則為水墨山水代表作。

《雪江歸棹圖》為宋徽宗趙佶(1082–1135)29歲時作品,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絹本長卷,畫上有徽宗以瘦金體寫上「雪江歸棹圖」五字,更有他恍如「竹」圖的「天下一人」花押落款(見下圖解說)。據拖尾上蔡京題跋,宋徽宗原繪有春、夏、秋、冬四時變化的山水畫,現只有冬景一幅傳世。「棹」指舟船,宋代山水畫好以「歸帆」、「還舟」、「暮舟」為題,描繪片帆渡江之情景,有論者指徽宗偏以「歸棹」為名,因「歸棹」有可能指暗指天下「歸趙」(宋代皇室姓趙)之意。徽宗成畫之年,宋廷積極向遼擴充版圖,徽宗正值春風得意之時,畫題故被指有大片河山「歸趙」之隱喻。

民初遭溥儀偷運出宮

北宋亡國後《雪江歸棹圖》一度失去消息,將近500年後才為明朝太保朱希孝所得,及後歸王世懋所有,此後這圖傳承開始頗為詳細,先後經明代程季白、清代梁清標收藏,乾隆年間收入內府,著錄於《石渠寶笈續編》。民國初年,軟禁於紫禁城的溥儀深知自己留宮日子不多,為未雨綢繆,他以「賞賜」名義把多件禁宮書畫珍寶給予弟弟溥傑和堂弟溥佳偷運出宮,後來溥儀逃到東北將這批珍寶放於長春小白樓,時至偽滿州國倒台,溥儀出逃,故宮珍寶開始流出市面,消息一出大批北京琉璃廠古董商紛紛到東北搶這批「東北貨」,《雪江歸棹圖》最後由商人郝葆初所得,並轉售收藏家張伯駒(現在多件國寶級書畫,都是經張伯駒購入才得以保存),1962年張伯駒把《雪江歸棹圖》捐贈予國家,經文物局撥歸北京故宮博物院。

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先生,其《叢碧書畫錄》是研究近代珍寶國畫流傳重要參考書目。

王世貞家族與兩代權相恩怨

《雪江歸棹圖》收錄有宋代蔡京,明代王世貞、王世懋兄弟、董其昌的題跋,乾隆亦在畫上兩度題詩,為這作品帶來不少信息。據王世懋題跋所載,朱希孝離世後,他的藏品大量流入首輔張居正手上,偏偏《雪江歸棹圖》為王世懋所得,張居正向王世懋洽購此圖遭拒,懷恨在心借故革職其兄王世貞。張居正死後,這位權相為明神宗問責抄家,張家大量珍品書畫因而被焚毁,王世懋題跋寫下這段故事(見下圖),並慶幸當年沒有割愛張居正才讓《雪江歸棹圖》得以保存;又王世懋父親王忬因聲援權相嚴嵩政敵,遭嚴嵩以他對蒙古戰事不利為由冤殺,王家遂與嚴嵩結怨。由於王氏父子先後與明朝兩代權臣結怨,後來民間以訛傳訛,將王世懋因《雪江歸棹圖》開罪張居正,變成王忬因《清明上河圖》開罪嚴嵩,這個訛傳故事成為清初劇作家李玉的靈感,寫成雜劇《一棒雪》,《一棒雪》後來又以戲曲演出情節見於曹雪芹《紅樓夢》中,成為曹雪芹暗示賈府沒落的彩蛋伏筆。

《一棒雪》故事大綱︱講述明朝嘉靖年間,京官莫懷古家有祖傳玉杯一捧雪,被裱糊匠湯勤得知向嚴世蕃密告。嚴世蕃以權勢向莫懷古索取此杯。莫懷古以贗品交予嚴世蕃卻被識破,莫家僕人莫成代主人赴死,湯勤被莫妾薛雪豔刺死。最後莫懷古兒子莫昊冒死上書,以昭雪父親不白之冤,一家得以團聚。

史載宋徽宗作畫產量極多,單是他授意編成收錄15000幅畫的《宣和睿覽冊》,內裡有不少畫作便是他的寫生畫稿,邏輯上這產量與一位日理萬機的皇帝能做到的數量不合(所以才亡國吧!),因此有人質疑傳世徽宗作品很多是代筆之作,當中包括《雪江歸棹圖》。

乾隆於卷首題上「積素超神」四個大字。

乾隆力證為宋徽宗真跡

最先掀起爭論者,是徽宗寵臣蔡京的兒子蔡絛。欽宗繼位後,蔡京父子被貶,蔡絛在《鐵圍山叢談》中提及徽宗不少作品是「代御染寫」(找人代筆),因蔡絛父子與徽宗關係匪淺,其說故受到高度重視,明朝董其昌亦在其《雪江歸棹圖》題跋沿襲此說,質疑這圖為代筆之作;然而也有不少人為徽宗平反,例如與徽宗同代人,書法家米友仁(米芾兒子)曾在另一幅畫題跋上,提及宋徽宗精於山水畫,這題跋書於靖康之難後,那時宋高宗為皇帝,米友仁並無政治壓力為徽宗獻溢美之詞,數百年後乾隆皇帝力挺徽宗,先後兩次在畫上題詩考證,駁斥董其昌說法,更於卷首題上「積素超神」四個大字,對此畫可謂鍾愛有嘉。

【延伸閱讀:香港故宮館展米芾《研山銘》 與李後主文創產品有關|阿難專欄

這個圍繞宋徽宗真跡的爭論一直持續至當代,但主流學界仍然認為《雪江歸棹圖》是徽宗真跡無疑。

教學活動建議:
1. 學生選一個形容自己的四字成語,設計一個Logo。
2. 硬筆臨摹宋徽宗瘦金體,練習「雪山歸棹圖」五個字。瘦金體以毛筆書寫頗具難度,但作為硬筆書法是一款不錯的學習字體。

作者簡介︱阿難,前教育工作者,參研佛學,迷於長物,喜歡從古物中看趣味。

(專欄「阿難說器」每雙周刊出,圖由作者提供,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