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文化|由樂器分類 看中國音樂的千年演變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1 讀過白居易《琵琶行》的人,無不讚嘆他對琵琶出神入化的描繪,但有多少人知道在秦漢時只有直頸琵琶,到隋唐時期才由西域引進了曲頸琵琶呢?
文 : 香港電台電視部|題:由樂器分類 看中國音樂的千年演變

香港中樂團複製的戰國曾侯乙古墓編鐘

說起中國樂器,信手拈來的便有古琴、琵琶、古箏、笛子、二胡、阮、簫等,吹彈拉打各有千秋。中國音樂的風格和地域分不開,也和人們的生活形式息息相關。北方幅原遼闊,人們性情豪爽,故音樂多顯激烈奔放之氣;南方多為富饒的漁米之鄉,人們性子溫婉和順,音樂自然也蘊含婉轉柔媚之意。港台電台節目《行走中的文化》,來到中國音樂考察篇章,便由民族音樂學者白得雲教授,帶領香港真光書院、樂善堂余近卿中學及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中學的初中同學們,到香港中樂團的工作室,一起認識中樂的傳統文化、樂器的種類及其歷史。

現時所知的最古老的樂器,應是在河南舞陽縣出土的七千多年前的一對骨笛,笛身有七個按孔,在某些按孔之間更有些小刻紋和小孔,可推知當時的樂器製作已十分精細。《周禮‧春官宗伯》中記載當時的樂器分為八類,稱為「八音」,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金指先秦時代以青銅器製成的樂器,如柞鐘、鎛鐘等;石指以石頭製成的樂器,如編磬;以土製成的樂器如塤;以木製成的樂器如柷(木製的打撃樂器);絲指絃絲,泛指絃絲類樂器,如十弦琴;革即皮革,各類型的鼓都屬於此類樂器,如虎座鳥架鼓;匏類的樂器如笙,是植物製的匏形斗加簧、管而製成的樂器;以竹製成的樂器如笛子、簫等。由此可知,「八音」是根據樂器的製成材料來進行分類的。

隋唐以前的直頸琵琶

1977年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古墓中,不只有「八音」的樂器,還有編鐘和編磐,是現時香港中樂團內編鐘的複製來源。白教授示範了如何在一個鐘上敲出兩個音,正敲音為宮角,側敲音則為宮曾,編鐘音色清脆,餘音裊裊,讓人遙想起慷慨激蕩、意氣昂揚的戰國年代。

古代「八音」中的「匏」類樂器,如當代中國吹管樂器中的笙

當代中國樂器則和古代「八音」的分類不同,按樂器的演奏方式分為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拉弦樂器和敲擊樂器四種。吹管樂器如笙、笛子等,笛子以竹製成,音色特別,令人一聽難忘;彈撥樂器比較多,為中樂所獨有,如琵琶、三弦、阮、揚琴(洋琴)等;拉弦樂器則如二胡、中胡、高胡等,統稱為胡琴,古時經絲綢之路由外域傳入中國;敲擊樂器如雲鑼、木魚、排鼓等,以不同材質製成。這一系列樂器的名稱和樣式,讓人目不暇給,由古至今不少樂器還歷經了不同的改革,或因本土文化的發展,或因外來文化的衝擊,才演變成今日大家所熟悉的中國樂器。

學生們在香港中樂團考察完中國音樂及文化的歷史後,便開始了音樂理論和實踐的遊戲挑戰。首輪遊戲以搶答為主,讓學生們聆聽聲音來判斷樂器種類,看看他們是否有過「耳」不忘的本事,搶答完後便是綜合分析類的問答題,包括闡釋中國音樂風格和地域文化的關係,表述南北音樂的特色,分辨中國本土樂器及外國傳入的樂器,並舉例說明等。

最後一輪挑戰通常動腦又動手,各組學生在香港中樂團敲擊首席陸健斌先生的指導下表演集體撃鼓。這個表演既考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掌握力,也考學生對撃鼓步驟的記性,更考學生的團體合作性,一舉三得,不管是否贏得比賽,都讓學生們體驗了一把「撃鼓其鏜,踴躍用兵」 2 的味道﹗古琴韻遠,吟一曲「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 ;戰鼓雷動,唱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4 。一管簫,一枝笛,一床琴,一曲譜,且歌且吟,且奏且鳴。音樂無分國界,傳承不拘地域,中國音樂,如一杯清茶,流淌過千年的文明,將遠古的呼喚,藏在了琴音的高山流水中。

1 詩句來源﹕白居易《琵琶行》
2 詩句來源﹕《詩經‧邶風‧撃鼓》
3 詩句來源﹕《詩經‧鄭風‧子衿》
4 詩句來源﹕《詩經‧邶風‧撃鼓》

(圖片由港台提供,題目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延伸閱讀:行走中的文化|由周杰倫的《青花瓷》到唐朝陶俑 細說陶瓷發展史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十個具代表性之歷史文化項目,逢週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詳情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ulture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