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文化|粵劇唱腔、佈景有何講究?細數戲曲表演文化特色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帝女花帶淚上香,願喪生回謝爹娘。偷偷看,偷偷望,佢帶淚帶淚暗悲傷。」(1)一曲《帝女花》,唱盡長平公主對國破家亡的悲痛,和對駙馬相伴殉葬的不忍,街知巷聞,代代相傳。
文 : 香港電台電視部|原題:細數粵劇藝術特色 了解戲曲表演文化

粵劇演出中「山」的佈景(圖片由香港電台電視部提供)

港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來到「粵劇篇」,由粵劇演員李沛妍,帶領潮州會館中學、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梁植偉中學、北角協同中學和聖公會白約翰會督中學的初中同學們,接觸粵劇表演藝術,並認識粵劇文化。

粵劇又稱為廣府大戲,是廣東地帶的民間表演藝術,多與民間酬神活動有關,也是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比如神誕日的神功戲表演,便是為敬奉神明而做的功德,由當地民眾聘請粵劇班在臨時搭建的戲棚裏演出。

粵劇表演藝術包括「唱、做、唸、打」四種表演手法。「唱」指唱功,包括平喉和子喉,指因應不同角色而作出不同的演唱方式。平喉是男性的唱腔,子喉是女性角色所用。「做」指做功,又稱身段,指演員在表演過程呈現的情感表達。「唸」指唸白,粵劇講究「三分唱,七分口白」,許多劇情都可通過對白來交待,可見唸白在粵劇中的重要性。「打」指粵劇演員在舞台上用道具刀、劍、槍所做出的武打動作。四種表演手法,缺一不可。

與粵劇曲目《帝女花》相近的「公主與駙馬」戲服造型(圖片由香港電台電視部提供)

李沛妍指,以往粵劇多在戶外演出,便有了「一枱兩櫈」(「一桌二椅」)來製造簡單佈景的創意。粵劇表演者利用一張桌子和兩張椅子,便可構建出大廳、房間、山和橋等場景,以供演員及觀眾發揮想像力,理解人物所處的環境和劇情內容。

粵劇中「一桌二椅」所搭出的房間佈局(圖片由香港電台電視部提供)

除佈景外,戲服也是粵劇表演的重要一環。粵劇行業講究正確的服裝搭配,有「寧穿破,莫穿錯」的說法。女性角色如夫人、小姐等,頭飾、髮型、衣物各有規定,男性角色雖沒有繁瑣華麗的頭飾衣裙等,但文官、書生、老生等造型也各有千秋,至於皇室宗親之類的角色,皇帝、皇后、嬪妃、公主與駙馬等穿搭更是按品級而定,不可混淆。戲服的穿搭,讓觀看者知道各個出場角色的身份,成為表演者和觀眾之間無形的默契。

戲服之外,化妝亦是粵劇表演的重要組成部分。粵劇化妝以紅、白為主,演員先以白色為底妝,再在兩頰及眼部突顯紅色,亦有用黑色頭繩把雙眉吊起,稱為「戚眉」的固定妝容,這種辛苦,通常都讓年輕演員們記憶猶新。

粵劇表演者所使用的戲箱大小功能不一(圖片由香港電台電視部提供)

除了表演方式、戲服、化妝之外,「戲箱」也是粵劇的一大特色。戲箱包括妝身箱、平頭箱及三寶籠三種,形狀、尺寸、大小、功能各有不同,指用大木箱來裝載粵劇表演者的家當什物,讓他們在戲棚裏擁有流動的私人空間。

妝身箱顧名思義,是給表演者化妝所用,箱內有鏡,亦可接駁電源,讓演員在表演前可細細上妝,打扮好儀容;平頭箱內有不同的鐵盒,用來安放戲服及用具,將木板鋪在箱面,以布覆之,又可成為燙衫板;而三寶籠通常是一對,把裏面的木板拼合起來,便可成為供演員休憩的床榻。

以上種種,都讓人明白粵劇表演的特色所在,而粵劇劇目及內容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讓民眾在日常娛樂中潛移默化地領悟到「忠孝節悌」的含意。

學生們在考察中細心聆聽,詳記重點,到了遊戲挑戰環節,便大顯身手,在搶答題中爭先恐後地舉手發言,對於戲箱功用、在神箱可就座的花旦角色名稱、八仙的服飾顏色、膠片戲服的盛行年代等知識,都了如指掌,對答如流。

「一桌二椅」的遊戲則根據桌椅的方位、空間位置的擺放,來定義不同的場所,學生們熱烈討論,用心思量,重拼了「廳堂、房間、山、橋」等不同佈景,於錯誤中成長,更加明白粵劇前輩們如何運用佈景來表演的巧妙心思。最後一輪挑戰是粵劇的水袖表演,各組學生穿起戲服,在李沛妍老師的指導下努力練習,以最佳狀態表現水袖的優雅神髓。比賽後談起感受,學生們感受不一,對這項傳統的戲曲文化有了不一般的認識。

粵劇,本來是遙遠不可接觸的傳統戲曲,在一番文化考察之後,變成了生活裏可親可敬的事物。每個年代的流行曲也許不同,但每個年代,都抹不去粵劇的痕跡。當你明白多一點,你便願意追隨它多一點,而這,便是傳承的力量。

(1) 曲詞來源﹕粵劇名劇《帝女花》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行走中的文化》帶領觀眾深入了解十個具代表性之歷史文化項目,逢週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視31播出。詳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culturew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