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進化史|從中世紀惡毒巫婆到妙麗、月野兔 「洗白」靠什麼?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根據Google Fright Geist統計,女巫是今年美國萬聖節最受歡迎變裝形象。當你閉起眼睛想像一位女巫,腦海裡會浮現誰?是引誘小孩《糖果屋》邪惡老巫婆、《魔女宅急便》騎著掃把匆匆忙忙送快遞的Kiki、還是霍格華茲成績優異那位妙麗格蘭傑?女巫曾是邪惡象徵,後來又是如何步步進化,演變成流行文化經典形象?

一切要從歐洲中世紀說起

女巫最初從何而來難以考究,在歐洲中世紀,女巫一般指利用巫術召喚靈魂、或是施術改變事物運行航道之人,有人認為實際上女巫實際上是當地一些治療師或是常被諮詢意見的「智者」。

《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wiki)

女巫黑暗形象多被認為與1486年寫成的《女巫之槌》(Malleus Maleficarum)掛鉤,書目由兩名德國天主教修士撰寫。他們形容女巫「貪婪、輕信、善妒、天生邪惡」,並將巫術標籤為邪術,描述女巫會作出與惡魔簽訂契約、奪走男性生殖器官、殺死孩子等惡毒行徑,亦囊括當時各種巫術知識以及女巫識別辦法。書籍出版後引起歐洲不少宗教人士注意,導致大規模獵巫熱潮,行動持續三世紀,約十萬人因此喪命。

西方最早描繪女巫的藝術作品來自法國詩人Martin Le Franc作品《Le Champion des Dames》(1451)手稿一旁兩個小插畫(wiki commons)

西方最早描繪女巫的藝術作品來自法國詩人Martin Le Franc作品《Le Champion des Dames》(1451)手稿一旁兩個小插畫,均描繪身穿長裙女性騎在掃把上飛行。兩名畫中女性均帶著象徵異教徒的頭巾,而詩句正包含譴責異教以及巫術內容,女巫騎掃把飛行形象最初便出自此處。

在獵巫風氣盛行下,莎士比亞也難免受影響。其代表作之一《馬克白》中就有女巫出現,劇中三名女巫預言了主角馬克白成為暴君後自取滅亡悲慘命運,被認為是混亂、衝突象徵。這種黑暗形象也出現在後來《格林童話》中,譬如建造糖果屋引誘小孩的老巫婆,或是想白雪公主吃下毒蘋果那位自戀皇后。

馬克白與女巫相遇

在啟蒙運動以及工業革命後,現代科學出現,世人逐漸不再相信巫術存在,女巫便多象徵神秘超自然力量在各種藝術作品中出現。

善良女巫葛琳達、妙麗與月野兔

既然女巫一直被視為邪惡象徵,那麼她們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洗白」? 在20世紀初期,西方作品中開始出現相對無害、甚至可說是善良的女巫,這些「好女巫」常作為另一「邪惡女巫」對照組,其中最有名例子便是《綠野仙蹤》小說及1939年改編電影中的善良女巫葛琳達,對照邪惡西國魔女埃爾法巴。後來美國作家Gregory Maguire重新從西國魔女角度講述相關故事,被改編成著名音樂劇《女巫前傳》(Wicked)。

即便形象逐漸變得善良,女巫依然像來自另一個世界,她們得以「融入家中」,就全賴60年代美國情境喜劇《神仙家庭》(Bewitched)。女主角Samantha身為女巫卻愛上凡人,平日與普通家庭主婦無異,但只需一個響指,便能用魔法完成家務,又或是與丈夫吵架時將他關進地下室。自此,女巫便不一定身穿黑袍,分分鐘只是你我身邊衣著正常的鄰居。

當然,說到女巫又怎能不提起《哈利波特》系列?小說自1997年第一部出版起開始熱銷,改編電影系列亦收穫全球大量粉絲。書中女巫、巫師延續西方女巫經典形象,依然會熬魔藥、施魔咒,但魔法成為教育一部分,術法是邪是正全由施術者決定。不同於往常作品中魔法代代相傳,在《哈利波特》中,女巫也可以是麻瓜(即平凡人)出生,主角三人組中妙麗便出自牙醫之家,在收到霍格華茲錄取通知書前完全不知道自己是一名女巫。(順帶一提,上文提到《馬克白》中女巫們吟唱的句子,後來成為了霍格華茲合唱團曲目。)

而女巫形象在傳入日本後產生變化,不同於傳統西方巫婆,在不少作品中以青春活潑魔法少女形象出現。日本第一部女巫題材動漫《魔法使莎莉》(《魔法使いサリー》)在1966年發行,作品大受歡迎,製作該作品的東映動畫更在其後約15年間一口氣製作9部魔法少女題材作品。魔女作品在多年發展後已經成為日本動漫獨特類別,《百變小櫻》、《魔法少女奈葉》、《光之美少女》等代表作多得無法簡單列舉。日本動漫中魔女多數形象正面,《美少女戰士》更是愛與正義代名詞,偶有如《魔法少女小圓》之類作品探索魔女黑暗面,但總體而言仍與早期西方女巫形象大相逕庭。

+1

多年演變後,女巫形象已經百花齊放。不知道今年萬聖節,你又會不會在街上碰見幾名女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