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世紀最具爭議攝影師Diane Arbus 專拍邊緣人改寫攝影

撰文:梁嘉欣
出版:更新:

【展覽/攝影/Diane Arbus】攝影是什麼時候從純記錄工具變成藝術作品呢?有人認為,是Diane Arbus⼀⼰之⼒將攝影變成純藝術。

Diane Arbus專拍六十年代不被社會認可的「怪胎」,裸體主義者、⼥性異裝者等均是她鏡頭下常客,當時面對不少尖銳評價,後來卻備受其他攝影師敬仰。這次《黛安・阿巴斯: 初現》是Diane Arbus首個香港個展,將呈現其⼀系列攝影作品,記錄她短暫但極具影響⼒的⼗五年職業⽣涯。

黛安·阿巴斯(Diane Arbus),《塗著閃亮唇膏的金發女孩,紐約市,1967年》 ©黛安·阿巴斯藝術遺產基金會(圖片由David Zwirner提供)

Diane Arbus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原創性攝影師之一,曾為《Vogue》拍攝商品作品,後來卻厭倦時尚界,叛離經道走上街頭拍攝。職業生涯短短十五年,打響名堂幾年後即自殺離世,享年48歲。Arbus生前不算為人熟知,但在死後第二年即獲紐約現代藝術館(MOMA)為她舉行大型回顧展,同年其作品亦⼊選威尼斯雙年展,為首位獲此殊榮的攝影藝術家。

黛安·阿巴斯(Diane Arbus),《青少年洲際交誼舞冠軍,紐約州揚克斯市,1963年》©黛安·阿巴斯藝術遺產基金會(圖片由David Zwirner提供)

Diane Arbus以拍攝社會邊緣人見稱,她會接觸變性人、裸體主義者、馬戲團演員等群體,顛覆美學慣例,以獨特手法描繪人性。Arbus經常在紐約下東區街道或公園裏攔下路⼈,和他們交談,然後開始拍攝,捕捉他們各種各樣姿態和表情,再回到暗房挑選其中一張。藝評⼈霍蘭·科特(Holland Cotter)對此評論:「她所有作品都很真實,她通常會選擇⋯⋯最不格格不入那張。」

黛安·阿巴斯(Diane Arbus),《在華盛頓廣場公園長凳上的年輕情侶,紐約市,1965年》 ©黛安·阿巴斯藝術遺產基金會(圖片由David Zwirner提供)

其前衛作品在當時帶來極大反響,獲不少作家、思想家作出尖銳反饋,有人形容她作品「慘不忍睹」且「不祥」,同時有人認為其作品令人眼前一亮,在其死後備受攝影節推崇。有評論認為,正是Arbus攝影作品為博物館、藏家及公眾鋪平了接受攝影之路,理解攝影媒介記錄以外力量。《紐約時報》藝評家希爾頓・克萊默(Hilton Kramer)曾經如此評價Arbus:「Diane Arbus為攝影帶來一種野心,接觸以往只限於虛構藝術——如⼩說、繪畫、詩歌和電影等才會處理的特殊體驗,傳統上被認為是靜態攝影這種非虛構媒介的『禁區』。」

Diane Arbus傳奇生涯備受關注,曾被拍成紀錄片,亦被改編成電影《皮相獵影》(Fur),由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飾演其角色。這次展覽將呈現不少藝術家生前拍攝肖像,不少作品曾在1972年回顧展上亮相。其中包括《在裸體營的年輕⼥侍者,新澤⻄, 1963年》,為其廣為流傳作品之⼀。

Diane Arbus其他作品——

+7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名稱:黛安·阿巴斯:初現
地點:⾹港中環皇后⼤道中80號, H Queen’s 5樓 卓納畫廊⾹港空間
日期:即日至12月21日(逢星期日及星期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