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日文創|別出新裁宣傳單張——戲橋 見證粵劇發展輝煌史|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電影上映前會有宣傳片,舊時粵劇又會如何宣傳?原來劇團會印刷精美的「戲橋」,也就是粵劇的宣傳單張。劇團通常會在粵劇開場前派發予觀眾,戲橋上列明了劇團名稱、主要演員、演出劇目簡介、場地日期和票價等資料。粵劇研究者岳清向收藏家、圖書館等收集了1910至2010年間約一百份的戲橋資料,輯錄成《紙上戲台──粵劇戲橋珍賞1910s-2010s》一書。戲橋記錄了多年來各大名伶、劇團橫跨港澳、兩廣、東南亞甚至美國三藩市芝加哥等地區的演出,見證粵劇的歷史變遷。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紙上戲台──粵劇戲橋珍賞1910s-2010s》——由宣傳單張見證粵劇盛世

粵劇戲橋。(圖源:carousell)

宣傳單張最重要的當然是設計,如何用新穎的概念吸引大眾的眼球是行銷的重要元素。二十世紀初的戲橋不時讓位給商業廣告,版面被佔了一半。及後為增強號召力,戲橋改以長型摺頁設計,印上擔綱名伶的照片,配以簡潔的插圖襯托戲班名字,劇目亦有人物畫像,這成為了30至50年代廣泛使用的設計。

為吸引觀眾,不少戲橋也會「搞搞新意思」,如1955年《梁祝恨史》戲橋採用了紅綠漸變色的變化;1956年《蟹美人》戲橋的背面以漫畫式的風格繪畫大蟹,配上名伶余麗珍的頭像,大膽嘗試的風格帶出了神話粵劇的訊息;1987年的千歲戲橋以扇形設計,正面印有名伶文千歲、梁少芯的劇照,背面則是一連五晚場次的劇情及演員分配資料,將所有緊湊的內容安排囊括其中。有戲橋更利用半邊臉譜、像一道門的摺疊方法等等,為大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紙上戲台──粵劇戲橋珍賞1910s-2010s》書封。(圖片由開卷樂提供)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9時30分至10時,港台第二台播出。

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讀者可以從不少珍貴戲橋一窺昔日各大名伶的留影,甚至見證粵劇發展的里程牌。1927年譚蘭卿在美國演出《盲妹雪恨》,戲橋上印有「詠霓裳男女班」,原來當時香港、廣州只有全男班和全女班,演員需反串演出,但當年戲班「走埠」到美國演出,則可靈活調度,而譚蘭卿可算是男女班的先驅演員,該份戲橋正正留下這份珍貴紀錄。

1927年於美國公演的粵劇《盲妹雪恨》戲橋。(圖源:wiki; Hkgalbert)

早年粵劇演出資料遺留下來的不多,也有些戲院早已隨年月而逝去,作者岳清便從戲橋中,拼貼出一段段粵劇歷史。例如1956年的一張戲橋中記錄名伶余麗珍在東樂戲院演出《蟹美人》,設計師將余麗珍的花旦造型拼貼在蟹漫畫上。岳清得到這份戲橋後,從不同渠道尋得當年劇照,發現當中的舞台造型,與戲橋上的蟹漫畫互相配合。岳清更翻查出這座消失的東樂戲院,當年正正矗立在今日聯合廣場的位置。

粵劇《義俠女打洞》戲橋。(圖源:wiki ; Hkgalbert)

戲橋裡,甚至可以找到不少名人「墨寶」。著名劇作家唐滌生早年修讀藝術,喜歡親筆繪製人物造型,因此在1950年代的戲橋不時會出現他繪畫的戲劇人物,如1953年《富士山之戀》,戲橋上的人物造型罕有地加入了東洋色彩。本書最後更增錄別冊〈戲橋圖文系統解析〉,以彩色圖像收錄戲橋上的徽標、班牌、藝術字體等,供讀者參考。

1953年《富士山之戀》戲橋。(圖源:The Tarnished Angels facebook)

粵劇由古腔官話演出,改革至完全以粵語演唱和說白,成為方言文化的瑰寶。香港過去數十年粵劇名伶輩出,粵劇亦伴隨香港人成長。讀《紙上戲台──粵劇戲橋珍賞1910s-2010s》一書,能細味不同年代的戲橋,感受粵劇蓬勃生命力。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古代文人最高境界 以畫說道寫出人生哲學的「文人畫」

【開卷樂其他文章:香港醫療史護士角色未受重視 廣華醫院口述歷史補全缺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