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遊走香港舊日摩登建築 欣賞戰後城市設計中的取捨與用心

撰文:唐灝德
出版:更新:

【展覽】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正直轉型時期,政府逐步開展大規模城市規劃,同期整個香港興建了很多富有當時建築特色的摩登大廈和建設。如今,昔日的摩登建築已不再符合現時的審美設計,老化和失修也讓這些建築遺產瀕臨消失或被重建。

城市規劃及攝影師Walter Koditek對我城五十至七十年代僅餘的建築遺產進行詳細研究,不單從視覺上記錄香港舊有建築,更策劃展覽邀請我們細看當年建築設計的細節,期望藉此喚醒人們對香港即將消失的建築群應有的關注。

二次大戰後,全球以及香港迎來巨變,戰後嬰兒潮和中國內戰引發的移民潮為香港帶來史無前例的城市問題。香港經濟轉型、人口急劇增加都讓當時殖民地政府需要大規模建設,以及把城市重新規劃來應對住屋和商業上的需求,建築師需要在預算和時間同樣緊絀的情況下設計能夠符合時代需要,又不失美感的建築。如是者,那時候的建築以一種獨特且務實的風格反映出當下建築技術、社會氣候以至價值觀,讓我們今天能夠從觀察這些舊有建築見證香港過去發展和變遷。

香港戰後建築表現出不少「現代主義建築」的特徵,每座建築外牆均採用一致性框架和組合,以簡潔明了的形式消除不必要裝飾。標準化和重複性元素除了因為經濟考量、材料短缺等因素,亦反映出當時「少即是多」(Less is more) 的極簡主義設計美學。普遍人們可能很容易會被建築對稱和一致的外觀吸引,然而設計師其實巧妙地在形狀、線條、圖案和顏色上花了心思,讓每座一式一樣的建築又有它們獨特和引人注目的特徵。我們現時仍然可以在香港舊式建築中看到不少標準化、一致呈幾何形狀設計的現代主義式建築,但重複之中卻又能夠看到不同,正是設計師當初為了平衡實用和美感時所下的苦工。

香港屬亞熱帶潮濕氣候,如何從設計中克服炎熱和多雨的天氣也成為了從前建築的重要特色。中環美利大廈設計時就把窗戶呈45度角的方式興建,避免陽光直射、減少吸熱之餘,以更良好的角度透射自然光,又能提高建築的能源效益,大大增加了室內舒適度。除此之外,很多舊式建築的外牆亦會添加由鋼筋混凝土製成的壁架、翅等的外部突出層,有效遮擋陽光的同時,裡頭的小孔卻可以達至透光和透風的效果,成為了當時設計的一大手段。

香港的舊式建築有很多令人驚豔、讚嘆的地方,多年來歐美攝影師和藝術家也不時以這些建築群作題材。美好的東西很多時都是轉瞬即逝,尚存的時候我們或許應該更加珍惜,而不是待消逝才去了解。

【展覽地圖】

【展覽詳情】
名稱:《香港摩登:一九五零至七零年代建築》
地點:Blue Lotus Gallery,香港上環磅巷28號地下
日期:即日至2月12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早上11點至下午6點);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