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散的筵席》以古鑑今細膩感人 真正的說好香港故事|何故專欄

撰文:何故
出版:更新:

《不散的筵席》細膩感人,以古鑑今,是屬於香港人的故事,真正的說好香港故事。

《不散的筵席》由香港話劇團現任藝術總監陳敢權編劇及導演,電影《桃姐》的監製李恩霖擔任製作顧問及聯合編劇,李恩霖再次將他的真實經歷改編,以少爺仔Roger和他經營敘香園的舅父為主角,劇情圍繞著這間老字號酒家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加上桃姐也有登場,可算是《桃姐》的前傳。

《不散的筵席》宣傳海報

《不散的筵席》以敘香園為舞台,敘香園在1989年12月28日光榮結業,對於年輕觀眾,也許聞所未聞,即使曾經跟長輩們一起幫襯,記憶應該很模糊,但正如劇中的Roger所說,電影可以將事物變成永恆,然而,懷舊的時代背景很難重現,服裝和道具都很昂貴,若要留下敘香園的印記,以及這個繁華都市的無間變遷,舞台劇反而更合適。《不散的筵席》成功完成這個歷史任務。

《不散的筵席》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不散的筵席》分為三幕,分別發生在1973年、1981年和1989年,記錄了那個變化急速的年代,包括七十年代的經濟起飛、魚翅撈飯、星光燦爛,其後八十年代的移民潮、不少家庭為此天各一方,在2023年一起回望前塵,竟有種難以言喻的共鳴,環顧近年不少老店相繼結業,當年新興的尖東亦已風光不再,更有種歷史在重演的唏噓。

《不散的筵席》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不散的筵席》既是李恩霖的寶貴回憶,也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劇中的Roger(陳健豪 飾)就像電影《桃姐》中的設定,雖然在美國攻讀商科,但一直鍾情電影,他趁暑假回港,本來被父親安排在會計樓裡工作,但他為了尋找寫劇本的題材,就來到舅父劉仕球(高翰文 飾)經營的敘香園實習,從敘香園不同成員身上細味了不少人生故事。八十年代,Roger學成歸來,雖然成功進入影視行業,夢想卻未能成真。與此同時,老字號的敘香園,連同年紀老邁的舅父,也遭逢巨大變遷⋯⋯

《不散的筵席》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不散的筵席》雖然只有一個場景,卻是人物眾多,而且每個角色都很立體、很有特色和代表性。高翰文主演的劉仕球,正是全劇的最大亮點,巧妙地安排彭杏英特別演出,飾演劉仕球的妻子鄭玉蘭,兩夫妻擦出火花,絕對是神來之筆!陳健豪演活了「少爺仔」Roger,至於其他的角色,包括曾經和劉仕球一起打仗的大廚郭金(申偉強 飾)、Roger童年玩伴兼劉仕球左右手阿昌(歐陽駿 飾)、燒味師傅梁田(吳家良 飾)、點心師傅湯聯(余翰廷 飾)、崇拜李小龍的燒味學徒牛精雄(蔡溥泰 飾)、負責財務的英姐(陸嘉琪 飾)、點心學徒阿蓮(麥靜雯 飾)、由舞小姐轉行知客的娜姐(廖小善 飾)、郭金的徒弟其後轉行地產的阿銳(陳嬌 飾)、日本導遊Yumiko(岑君宜 飾)、還有大家熟悉的桃姐(文瑞興 飾),連同飾演伙計的劉煒燿和趙汝陽,可算是各自各精彩,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為藝術而犧牲的余翰廷!

《不散的筵席》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不散的筵席》有笑有淚、有美味、也有溫度、更充滿了人生哲理,是現時香港人所需要的故事。浮沉多年的Roger,在舅父的教誨下,終於明白在追求夢想同時,也需要腳踏實地,更明白世事並非「非黑即白」。時移世易,在變與不變之間,有某些信念仍是必須堅持,重點正是「贏得正派,輸得漂亮」。

《不散的筵席》劇照(圖片來源:香港話劇團)

《不散的筵席》原本安排在上個劇季演出,卻因為疫情順延,不僅成為香港話劇團45週年誌慶節目,也是陳敢權任期內最後一齣編劇和執導的舞台小品,果然是「天下無不散的筵席」。感謝陳敢權十五年來的貢獻,為觀眾帶來不同類型的精彩舞台劇!《不散的筵席》為陳敢權的藝術總監生涯,寫下了美麗團圓的結局,也為香港劇壇留下了一個足以跨越年代的好劇本。

(專欄「何故火鍋館」每月刊出,標題由編輯撰寫。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作者簡介︱何故,內向、憂鬱而文靜的作家,已推出超過 20 本小說。從電影和打邊爐領悟人生道理。

更多電影評論文章,可參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