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和香港歷史息息相關?《些子往事》從石苑回顧香港|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盆景在元代稱為「些子景」,寓意以植物創出些微的景觀。在有限的空間內,以植物、小石、水和土等材料,融和藝術創作,塑造出大自然山林景色,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盆景藝術在今天的香港算不上熱門,但原來在二十世紀下半葉曾出現一段輝煌時期,《些子往事:香港的盆景藝術與文化史》一書,嘗試將那些鮮為人知的歷史逐一整理。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從僅存的盆景勝地「石苑」回顧香港《些子往事》

香港盆景勝地「石苑」(圖片來源:香港盆景雅石學會官方網站)

《些子往事》兩位作者是來自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的副研究員何頌衡和教學助理何芷穎,他們的研究興趣包括香港植物學、園藝及林業史。浸大校園內一隅,名為「文農學圃」,公開展示出30多盆盆景。何頌衡坦言,撰寫此書之前對盆景的認識不多,和大部分學生一樣,總是匆匆忙忙經過學圃,未有駐足欣賞。

這本書的誕生,源於一次機緣。何頌衡和何芷穎結識到香港盆景勝地「石苑」其中一名顧問,並有幸在對方帶領下入內參觀。園內大大小小的盆景,總數達六百盆,教人目不暇給。兩人又發現,當中有不少政官名流的題字墨寶,例如前布政司鍾逸傑爵士、銀行家伍宜孫、商人何善衡等,忽發其想:「盆景藝術會否也和香港的歷史息息相關呢?」遂以此為課題展開研究。

「石苑」位於上水古洞金錢村,面積近五萬尺,是香港盆景雅石學會(原為香港盆栽會)會址。要談香港盆景文化的發展,不得不提及香港盆栽會。該學會於1970年正式成立,集合了香港大部分知名的盆景家及盆景愛好者,每年舉辦大型盆景展,積極推廣盆景文化,以發揚國粹為目標,對本港七十年代盆景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香港盆栽會成立初期在大埔設有一園區,供會員培植盆景,聚會交流、互研藝術,惟八十年代被政府收回作發展用途。時任主席、盆景大師黃基棉遂四出尋覓合適的園區,最終在古洞看中一個養雞場,學會籌款收購,經歷一年時間修建成永久會址,1987年正式開放。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馮傑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石苑」以傳統江南園林為藍本,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猶如一幅巨型盆景。《些子往事》一書中,引用了盆栽會會員胡力敏對「石苑」的描述:「剛踏上石苑的石階時,你立即會覺得巨石當空,氣勢迫人。但經拾級而上,步入平台時,便覺得眼前一片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的境界。草亭,水榭,曲橋流水;處處嶙峋怪石湧現,簇簇花木蔥蘢;其間更有瀑布飛流參雲玉笏……景物濃縮,使人有如置身在江南的名園之中。」

由於中式園林於香港不常見,過去不少電視劇、電影亦會到「石苑」取景。何頌衡笑言:「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翻看周星馳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其中「食包」一幕就是在石苑的庭園取景。」

過去有關香港盆景文化發展的研究不多,何頌衡及何芷穎為撰寫此書訪問了不少人,包括香港盆景雅石學會現任會長藍戊發、學會創辦人伍宜孫的兒子伍步功,藉由他們的記憶,重塑香港盆景藝術的歷史。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開卷樂其他文章:以文學帶出倫理議題——人類有權掌握動物的生存權利嗎?

【開卷樂其他文章:鍾逆《動物家族》以塘虱、螢火蟲——記念那遠去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