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食】港人鹽攝取量超標 港大推手機App嚴選健康食品

撰文:陳樂希
出版:更新:

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學助理教授雷震宇,與澳洲喬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共同研發出一個手機應用程式,可透過簡單掃描預先包裝食品營養標籤的條碼,協助消費者比較同類產品的營養成分,作出健康選擇。
研發過程中,團隊需要收集全港主要超市售賣的預先包裝食品及飲品的營養標籤資料,建立香港的數據庫。所以他們同時完成了全港首份超市包裝食品含鹽量研究報告,發現部分產品的含鹽量偏高,港人每日鹽份攝取量又超出世衞建議的近一倍。
攝影:陳樂希

港大分析了銷量最多的四個食品種類,包括粉麵、加工魚類、加工肉類及醬料等超過2,000件產品的營養標籤資料,發現部分產品的含鹽量偏高,而同類食品的含鹽量差距相當大。圖中為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學助理教授雷震宇。

協助研發手機應用程式FoodSwitch HK的香港大學食物及營養學助理教授雷震宇指,消費者透過手機掃描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籤後,應用程式會根據總脂肪、飽和脂肪、鹽份、糖份及卡路里,以紅綠燈評分,其中紅色代表不健康,綠色代表健康,而黃色則代表一般,再以星級評級作總結,顯示產品的健康程度,並提供同類食品中較健康的選擇。

使用說明:

群眾幫助自己同時 可協助善數據庫

研發團隊收集全港主要超市售賣的近 13,000 種預先包裝食品及飲品的營養標籤資料,並定期更新食品資料,建立香港的數據庫。不過由於產品種類繁多,所以數據庫只覆蓋約70%預先包裝食品市佔率。如果消費者所掃瞄的食物或飲品不存在於現行的資料庫內,可以按指示拍攝及傳送三張該食物或飲品的相片,幫助研究人員完善數據庫。應用程式的團隊將會於審核後更新資料庫。

雷震宇博士解釋,這是個群眾資料搜集(crowd-sourcing)的方法,補充數據庫的不足。數據庫會每個月更新一次,確保可以給予大眾更豐富的資訊。

同類食品含鹽量差距大 應用程式有助市民選擇

在建立數據庫的同時,港大完成了全港首份超市包裝食品含鹽量的研究報告。研究指,本港市民每日超過7成半的鹽攝入來自預先包裝食品,而非自行添加的鹽份。大部份市民的鹽攝取量介乎8至11.5克,高於世衞建議的5克近一倍。

報告又分析了銷量最多的四個食品種類,包括粉麵、加工魚類、加工肉類及醬料等超過2,000件產品的營養標籤資料,發現部分產品的含鹽量偏高,而同類食品的含鹽量差距相當大,以罐頭加工肉為例,每100克的納含量可達250至4000毫克。雷博士表示,若把最高鹽的加工肉轉為低鹽的同類產品,每100克食用份量可減少2茶匙鹽。所以FoodSwitch清晰顯示食品的健康程度,可助市民慎選食物。

部分報告結果:

+1

澳洲為成功例子 望助香港提升食物質素

首個 FoodSwitch 手機應用程式由喬治研究所於2012年在澳洲發表,現時已成功地與當地超市巨頭合作,改良品牌產品的成份。其中即食餐點的鹽份下降了高達30%;又有研究發現,當地心臟病人使用應用程式協助選購食物後,每天鹽份攝取量減少了0.7克。

在本港,雷博士就相信應用程式有助解決肥胖問題,「香港有超過一半市民屬於過重或肥胖,這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食用太多不健康的包裝食物。希望消費者透過應用程式,可在購買或進食這些食品前,停一停、想一想,最終減少進食不健康的食物」。長遠而言,團隊更希望協助政府制定政策、鼓勵食物製造商逐漸減少製造垃圾食物,提升食物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