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孩子怎不愛上學?未必是討厭學習 而是大腦傾向「這樣想」

撰文:方格子
出版:更新:

我們普遍以為大腦的功能是用來思考,但其實大腦並不是用來思考的,而是用來讓你不思考的。
丹尼爾.威靈漢(Daniel T. Willingham)並不是一位教育學家,而是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如果他不是教育者的身份,又為甚麼需要聽他談論學習(教育)呢?認知心理學可是一門特殊的學問,是專門研究知識、學習、認知、意識跟人的關係,所以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教育與學習的問題,是非常合適的。

《學生為甚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出發的角度很特別,當大家不停在宣導「思考」的重要性時,丹尼爾卻說大腦是用來「不思考」的。這個說法聽起來很是荒謬,讓人錯愕。大腦不就是用來思考的嗎?丹尼爾說因為大腦在進行思考的過程,是非常「緩慢、費力、靠不住」的,人類大腦的構造從演化上來看,是希望達到「不思考」的,所以他說:

人類天生好奇,但並非天生善於思考;除非認知條件恰當,否則我們會避免思考。

相關文章︰發育|孩子做事總是難集中?除蛀牙外 過多甜食還有7大健康隱憂

+23

如果人類的大腦都像是丹尼爾說的不「善於思考」,那人類又是如何做出種種看似思考的事情呢?丹尼爾說是因為我們的「記憶」。

我們只要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而(按:這個看似思考的行為)是仰賴記憶。

人類的大腦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往往是靠過往的有效經驗,進行回憶並運用的,而這個過程是不需要思考的,因為大腦會「自動化」操作,就像是扭開水壺的蓋子、閱讀一篇文章、洗一臺汽車等,這些行為只要擁有一定的經驗後,就都不需要思考了,而要像這樣不思考,就是需要多「練習」。反覆的練習,將有效的幫助我們學習經驗,進一步達到「自動化」的能力。

相關文章︰復課|小孩不想上學 硬碰屬最後一招 即學7招誘導孩子開心出門

+20

學習的過程也是如此,有需知識也是需要這樣子的。舉例來說,如果想要學會英文的語法,就必須反覆練習聽說讀寫;想要熟練三角函數,就要反覆練習計算的過程。但是我們會注意到一件事,好像這些知識只有練習,是無法完整學習的。想要學會英文語法,如果沒有「背誦」大量的單字、詞性,也難以學會;如果不會「背誦」三角函數的公式,也沒有辦法學會計算。所以丹尼爾說我們必須先反覆練習,甚至是「背誦」一些基礎知識,而這些知識是為了幫助我們學習進階技巧,例如英文單字、數學公式等。因此:

要培養認知能力,要先具備背景知識。

且需要搭配練習,因為:

練習能帶來三個好處:強化學習進階技巧必備的基本技巧;防止遺忘;提升知識應用能力。

所以我們對於一切的知識都必須多多練習,將這些思考都轉變為記憶,才能達到「自動化」的能力,成為一顆「不思考」的大腦。

不過這本書最重要的問題,除了丹尼爾所說的「不思考」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想要學習的策略。丹尼爾說:

人天生好奇,但好奇心很脆弱。

想要讓學生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引發好奇心,但這個好奇心是很容易被放棄的。因為人類的大腦會享受解開問題的愉快感、成就感,但是一旦沒有這些的享受,人類就不想要解開問題了,也就是不願意學習。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面對難度適中的問題,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換而言之,我們會注意到兩件事情:教師必須讓學生注意(好奇)問題;同時教師又必須配合每個學生的程度,因材施教。

吸引學生的注意很重要,認知心理學不斷提出「注意」對於學習的重要性,丹尼爾說:

你的記憶不是你想記住的事,也不是你努力要記住的事,而是你所思考的事。

讀到這裏或許有人會想問:「不是說大腦不要思考嗎?」,但是如果沒有進行過思考,人類的大腦就不能轉化成記憶,也就不能達到未來「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每一個「自動化」(形成記憶)的過程,都需要進行過思考,這都是為了幫助「不思考」。因此一旦我們注意(好奇)某事,進行過難度適中的思考,就能形成長期記憶,只後遇到相似的問題,就能「自動化」處理了。而難度適中的問題,就必須仰賴各位教師,針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估,因材施教了。

這本書的內容,絕對不只筆者寫出來的這些,很精彩的一本書。這本書推薦給所有想要成為教師,或者已經是教師的人閱讀。也很推薦想要自學能力的人,可以學習當中的學習策略與技巧。

【本文透過「方格子直送」計劃合作轉載,作者:程冠培,原文:丹尼爾.威靈漢《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學習讓大腦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