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24節氣│中醫提醒勿犯三大飲食禁忌 傷身易上火損抵抗力

撰文:許珞珩
出版:更新: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一個節氣,每年於公曆7月6-8日交節。明天(7日)是小暑,即開始進入伏天,所謂「熱在三伏」,是一年中氣温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此時陽氣旺盛,若能配合適當的養生方法,便可達到保養陽氣的作用。康河中醫診所鄺嘉歡醫師同時建議在飲食上需注3大禁忌,及推介2個在小暑期間宜用之食譜。

忌過度進補

不少家長喜歡為小朋友進補,但需盡量避免在「小暑」期間進行。鄺嘉歡醫師指出,因為補藥多有壅滯助濕之性,進補過早的話,會阻礙暑熱的消散,或者本來逐漸消退的暑熱,會因而捲土重來,容易出現上火的表現,「再加上小朋友本身五臟發展蓬勃,屬『純陽之體』,陰津相對不足,夏天過度進補時更易虛耗陰津,傷及身體。」故小暑最忌過度進補。

忌辛辣油膩

另外,鄺嘉歡醫師指由於小暑天氣炎熱,會讓人容易感到食欲不振,從而進食辛辣煎炸的食物來刺激味蕾,提高食欲,「但是小心過量,否則隨時導致暑熱旺盛,損傷人體陰津,更加容易令人體抵抗力不足,出現感冒、咽痛、口乾、鼻衄等不適。」

+1

忌進食生冷之物

小暑期間氣溫高、多雨、濕度大、天氣悶熱,所以大人小朋友也喜歡以喝冷飲、吃雪糕等生冷食品來消暑降溫,鄺嘉歡醫師說:「不過食生冷食品會影響脾胃運化,故最易誘發消化道疾病,導致消化不良,脾胃受寒濕困擾時也常出現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

+1

宜多補充水份及飲食清淡

那麼,在小暑時,我們的身體汗出比較多,水分流失較嚴重。鄺嘉歡醫師建議要經常身體補充足夠的水分,預防中暑。「水分更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脂肪、膽固醇、糖的濃度,從而達到降低血液黏度。在飲食上一切應以適量為宜,不要暴飲暴食;小暑多雨、高溫,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而且飲食以清淡,富有營養為宜。」

按圖即睇小暑或夏天期間,宜吃7種食物:

+3

鄺嘉歡醫師建議適量進食以上食物可健脾祛濕、清熱消暑的食物。

按圖即睇2款「小暑」食譜:

陳皮紅豆沙

紅豆,性平偏涼,味甘,含有蛋白質、維生素B族、鉀、鐵、磷、脂肪、糖類等。本草綱目上記載:「紅豆性下行,通小腸,利小便,行水散血,消腫排膿,清熱解毒,治瀉痢腳氣」。另外,紅豆還有健胃生津、祛濕益氣的作用,是十分有益的食品。小暑期間重養心,紅豆沙有加入蓮子、百合更有固精益氣、清心養神、健脾益腎,消暑利水、養陰補血等功效。

陳皮紅豆沙。(資料圖片/李思敏攝)

材料:紅豆 半斤、陳皮 1/3塊、蓮子 20g、百合 15g、水 2000ml、冰糖適量。

做法:1) 紅豆放雪櫃浸一晚至發脹,陳皮浸軟去白色瓤,蓮子、百合浸軟,蓮子去芯。2) 用大火煲滾水,再先放入陳皮煲15分鐘,再加入紅豆大火煲滾,蓋上煲蓋,再用中小火煲30分鐘後加入蓮子、百合再煮多30分鐘。3) 用篩子將部分紅豆壓爛後,加入冰糖再煮15分鐘即可。

冬瓜老鴨消暑湯

鄺嘉歡醫師指鴨肉有大補虛勞、滋陰補血、清肺解熱、消水腫的功效,適合體熱、食量少、便秘和有水腫的人食用,冬瓜則味甘淡性涼,可清熱解暑、潤肺生津、消暑除煩、利尿消腫; 小暑或夏天食用效果更佳。搭配薏苡仁、蓮子、扁豆等健脾止瀉,消暑祛濕、養心。荷葉清暑利濕,主治暑熱病證、脾虛泄瀉;陳皮理氣燥濕,這些健脾祛濕、消暑開胃的食材,可祛除暑熱帶來的不適,大人和小朋友亦可享用,如懷孕初期的女士則可不放入薏苡仁。

材料:鴨 1隻、冬瓜 2斤、薏苡仁、蓮子及扁豆各25g、荷葉 1片、陳皮 1/3塊、生薑 4片、水 3000ml。

做法:1) 鴨切去尾部、内臟,與瘦肉一同灼水,然後備用。2) 冬瓜洗淨,去囊去核,切大塊。3) 薏苡仁、荷葉、蓮子、扁豆用水略浸。4) 陳皮浸軟去白色囊。5) 生薑切片,備用。6) 大火煲滾水後放入所有材料。滾五分鐘後改中慢火再煲1.5小時。7) 加入適量的鹽調味。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盡可向註冊中醫師查詢。

康河中醫診所鄺嘉歡醫師。(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