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子女|「管太多、不要管」怎拿掐?育兒專家:這樣做才是關鍵

撰文:健康醫療網
出版:更新:

我們常覺得讀書就是學生的本分,其他事情不需要擔心太多,但事實上孩子在學校常要面對來自課業、同儕、老師等多方面的壓力。有的是跟同學處不好、有的和老師處不來、甚至有些是同時感受到多重的壓力。

百科全書型 孩子無法理解背後原因

來自台灣的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邱泓霖表示,很多父母可能一聽到孩子表達自己的困難,會很快用自己的經驗跟方式來理解孩子,教孩子該如何做才對。邱泓霖心理師指出,常看到以下兩種較無效的教養類型:

「百科全書型」是一聽到孩子的問題就馬上以自己的經驗出發,給予孩子很多解決問題的方式,要孩子照自己的方式做,或甚至直接幫孩子把問題解決掉。這種類型的父母很快會把自己的經驗跟理解帶入到孩子的狀況,問題可能真的可以解決,但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只知道有用。

相關文章:「3句話」千萬別說!日本媽媽分享養育秘訣 教出子女都是高材生

+6

自生自滅型 易讓孩子疏離人際關係

「自生自滅型」是有些父母則是認為孩子需要獨立自主,因為以後出社會環境會更為險惡,因此反而完全不管孩子,要他們想辦法自己解決眼前的問題。這樣的教養態度看似在訓練孩子獨立思考,但其實會把孩子置於焦慮跟孤單的狀態,學習到在困境中沒有人會願意幫忙,只有自己才是可靠的,孩子會容易變得人際關係疏離,並且難以相信別人、建立適當的關係。

多聽多問多體會 協助孩子願意思考

身為家長要協助孩子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如果忽略了孩子的情緒、特質等其他因素,反而容易產生更大的副作用。邱泓霖心理師建議,先完整聽完孩子描述他遇到的困境,不要聽到一些關鍵字,就太快帶入自己的理解。再來,孩子通常很難馬上表達清楚自己的困難,或者是不敢表達在學校遇到的挫折,尤其是受欺凌的孩子,常常不敢跟任何人說自己的困境,因此聽的過程中要再多問,引導孩子表達感覺或想法,更能好好說出自己最核心的困難。

陪伴的安心感 發揮獨特性格

邱泓霖心理師認為,很多父母對教養方式動輒得咎,管太多怕孩子無法獨立,管太少又怕孩子出問題。其實最大的方向就是在孩子身後陪着他,像教練一樣,時而給予方向,但又不會過度干涉,引導他有勇氣去思考、嘗試,讓他擁有失敗時也知道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都會在的安全感。

【延伸閱讀,更多教育子女建議】

管教方式|錯用呢個方法責罰 仔女長大後易有行為偏差及心理問題

+11

反話管教越教越累? 一句「再曳唔要你」對孩子影響遠比想像多…

+27

相關文章:無心的說話卻最傷人 十句父母不應對孩子說的話|博士媽媽

+6

【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