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活潑少年患自閉症 被訴有攻擊性 SEN媽媽坦然接受兒子障礙

撰文:糰子
出版:更新:

在普遍人的認知裏,自閉症應該是比較內斂,不太說話的。但同時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和對立反抗症(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簡稱ODD)的謙謙,從小便活力十足,喜歡到公園認識新朋友,坐巴士時亦可以與旁邊的陌生人聊足一程車。

8歲確診為SEN 先兆原來早已出現

今年10歲的謙謙患有亞氏保加症,是自閉症譜系障礙中的一種,患者智力正常,但在社交方面出現障礙,他同時被確診為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和對立反抗症。謙謙媽媽Alice表示,兒子上小學前,從沒有覺得他有甚麼怪異的動作,極其量只是一個較為活潑的男孩,也沒有大眾所認識有關ADHD的症狀,例如到處亂跑等。但確診後回憶他過去的種種行為,媽媽才察覺原來有很多先兆早已在提醒她:「在嬰兒時期,謙謙是一個需要一直抱著的孩子,也很喜歡被搖晃,只要一放下就會從睡夢中醒過來。」到了長大一點懂得獨自走路,他變得不喜歡拖著手走路,而這亦是ADHD的症狀之一。現在對這方面有更深認識,Alice才明白原來問題早已存在,只是尚未被發現。

而讓Alice帶兒子去做相關檢查的契機,是因為在2020年11月,班主任致電Alice,詢問她謙謙是否有過度活躍症。「其實老師曾打過幾次電話來,說謙謙與其他同學有肢體碰撞,情緒也容易失控。」Alice當時對這方面不太了解,只好尋求學校社工幫忙,但當時面對疫情再次停課,治療只好延後。

謙謙媽媽Alice與謙謙(前)、謙謙弟弟(後)(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行為問題開始升溫 老師訴有「攻擊性」

到了2021年2月左右,在家上網課的謙謙與外傭姐姐有爭執,不斷扔、踢東西,最嚴重甚至打破了電腦螢幕。Alice致電學校社工告知兒子的行為,社工便安排了遊戲治療給謙謙。可惜,復課後謙謙的問題不但沒有得到改善,行為問題反而開始升級。「老師說處理不了他的問題,認為他『有攻擊性』。」雖然想詢問學校教育心理學家的意見,但因剛復課,需要處理的個案比較多,而學校也認為謙謙的問題比較嚴重,便建議Alice先帶兒子去看精神科醫生。

服用藥物後變得躁狂 評估後確診亞氏保加症

同年6月,精神科醫生證實謙謙患有ADHD,並提供了藥物給他服用。但試了藥約2個星期後,藥物觸發了兒子其他情緒問題。媽媽憶述當時的狀況:「他變得非常躁狂,而這個躁狂的情況是我過去8年從沒有見過的。」醫生再次評估謙謙的狀況,證實他亦患有亞氏保加症,需要轉服其他藥物。

SEN兒對自己有要求 服用專注力藥物望達期望水平

當時謙謙服用的藥物只能疏導他的情緒,並不能改善專注力。媽媽表示:「他對自己有要求,但因為他的能力不足以讓他達到目標,處於做到和做不到的狀態中,便會陷入漩渦裏,引致行為問題的出現。」在經過約半年精神科醫生的治療後,謙謙轉到公立醫院繼續接受治療。醫生根據謙謙的狀況,提議媽媽考慮讓他服用專注力藥。為了兒子上課時能做到自己期望的表現,Alice決定讓他服用專注力藥物。

Alice指謙謙脾氣比較暴躁,當別人不太明白他、或冤枉他時,就會產生很大的情緒。今年1月,升上四年級的謙謙開始踏入青春期,情緒問題進入另一階段。「他近來亦被確診為ODD(對立反抗症),容易受周邊環境影響,而出現一些對抗性行為。」

謙謙喜歡運動,除了游泳,也有玩三項鐵人,亦有參加學校田徑隊和花式跳繩隊。(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坦然接受兒子障礙 望他學習做人的態度

憶想2年前得知謙謙確診ADHD時,Alice坦言其實自己並沒有太大的感受,被告知要吃藥時,便跟隨指示吃藥。但當兒子確診ASD(自閉症譜系障礙)時,Alice則有不同的看法:「在我的認知裏,自閉症應該是不說話的,但他卻很喜歡說話,跟我的認知相違背。」因自閉症沒有藥物治療方法,謙謙需要接受一連串行為治療,來改善他的狀況。比起如何與兒子相處,Alice認為如何引導他接受新事物才是最困難的事情。

談及對兒子的期望,媽媽表示成績還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希望他可以學會做人的態度。「雖然我也會讓他參加補習班,但其實是想透過這些補習班,培養他良好的學習習慣。」她認為謙謙對自己也有要求,如果不強行要求他做一些事情,基礎做得不好,將來即使想追回進度,也會十分困難和辛苦。

點擊即看「童SEN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