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單親媽不懂育兒受原生家庭影響打罵管教 因一契機扭轉關係

撰文:螢火蟲
出版:更新:

現時2歲的謙謙,於9個月大時因父母離異而暫與父親一同生活。半年後,謙謙再度與媽媽Carman一起生活。久別重逢,母子關係卻沒有變得更親近,媽媽因為缺乏育兒知識,又深受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所以未能適當處理謙謙的需求。後來他們參加了香港小童群益會的「恩童計劃」,在社工的協助下,母子兩人都成長了不少,關係也變得更緊密。

母子久別重逢 再見卻感陌生迷茫

謙謙出生到9個月大期間,一直都是由媽媽獨力照顧,直到他9個月大後,父母決定離婚。由於Carman需要全力工作賺錢,所以由父親照顧謙謙,而她半年來都沒有時間探望兒子。後來父親不想再照顧孩子,所以她只好放棄工作當全職媽媽,靠綜援支撐生活。

Carman坦言她沒有照顧小孩的經驗,所以一開始只能透過網上資訊學習照顧兒子,而母子間有大半年時間沒有見過面,兩人關係變得生疏,而這段期間兒子長大了不少,開始會鬧情緒,但Carman卻不清楚他的需求,時常感到迷茫,不知要怎樣應對,更會用打罵的方式管教兒子:「每次佢一喊我就發癲:『點呀,你又咩事呀?』」

經轉介參加恩童計劃 學習育兒相處

後來Carman帶謙謙到母嬰健康院檢查時,醫生發現她缺乏育兒知識,所以轉介他們參加香港小童群益會的「恩童計劃」。她參加「恩童計劃」後接受了社工使用《兒家.宜居家庭環境觀察量表》為標準進行家訪,社工按量表指標評估家居環境及謙謙的成長發展狀況,針對謙謙在大小肌肉運用、社交及溝通方面的需要,提供相應的玩具如推拉音樂玩具車、拼圖、穿繩積木等,讓謙謙透過玩樂進行訓練。

Carman亦按社工建議每星期帶兒子外出,到「童喜點」或公園玩耍,增加兒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了解到即使家庭資源不多,仍可為謙謙提供全方位優質刺激。此外,她除了與兒子一同參與親子遊戲小組,亦加入了為家長而設的養育小組,逐步學習與孩子相處。

相關閱讀:專訪|缺乏爬行和走路空間 1歲多未懂走路 被診斷為整體發展遲緩

了解原生家庭影響 一改管教方式

Carman的原生家庭對她的性格有很大影響,她指小時候與沒有父母沒分別,由於她是家中長女,所以父母對她較為嚴苛,只要一做錯事就會被打、被罵,也得不到父母的關注和愛護。她深受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影響,不知不覺地把父母的一套用在兒子身上,難以照顧兒子的情緒需要。

後來Carman參加了計劃中的「安全圈課程」,她察覺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不再複製父母的管教模式,她反思並學習用新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建立安全依附關係。過程中她更了解自己,例如知道自己為何容易對孩子發脾氣,為何見到孩子哭泣會有強烈情緒等,也學懂接納負面情緒:「人就算有負面情緒都係正常,無論BB定係大人都會有唔好嘅情緒,應該畀佢哋發洩出嚟,而唔係屈喺心入面。」

她會經常向社工訴說自己的感受,社工會聆聽之餘,也會建議她用合適的方法應對:「佢哋講咗一句好重要嘅說話:『如果你覺得自己情緒唔OK嘅時候,唔係用打同鬧,你可以離開現場,冷靜咗先再處理仔仔嘅情緒。』慢慢習慣咗之後,(相處上)就真係好好多。」

兒子學會表達情緒 母子關係更緊密

她改變了與謙謙的相處方式,以前她不明白孩子需要關心、擁抱,也不了解原來相處時多形容當下的行為能有助孩子發展,但現時她會用更多兒童為本的方式回應他,亦按量表指引,減少喝斥兒子,改以擁抱傳達情感。

Carman由最初不知要如何照顧兒子的生活,到後來能好好組織他們的生活,與兒子有更多優質互動。久而久之,謙謙也願意表露情緒,與媽媽的關係變得更緊密:「佢連睇YouTube都會望過嚟話:『媽咪?』,就算而家瞓覺都會話要拖手仔瞓。」

「佢由一直口頭禪咁叫『媽媽』,到突然之間會識叫『媽咪~』,成個感覺已經好唔同,話膊頭好痛佢又會真你會幫你揼骨,或者佢會突然間行過嚟攬住你,呢啲係言語形容唔到嘅滿足感,你知佢真係已經長大。」

母子兩人都成長了不少,關係也變得更緊密。(photoAC)

回頭一看原來進步不少

謙謙的進步以及Carman的努力,連謙謙的父親都感受到,他更感謝Carman的付出:「佢爹哋間唔中都會接佢,佢都話真係多謝我花時間帶佢上堂。佢(謙謙)由初初咩都唔肯講,到返嚟我度住之後,慢慢真係開始識得表達自己。有時會諗:『佢有進步咩,我又唔覺喎?』但到呢一刻再睇返,發現佢真係識講多咗好多嘢,同埋開始識表達自己。」

點擊即看「童SEN同行」↓↓↓